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厉害:备课究竟是如何一回事(2)

2020-09-08 11: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备课时把教科书中的课本、思考训练及相关学习指导材料结合起来 考虑,在此基础上补充它的不足,改造它的不合理成分,增添一些材料、 手段和机制,教学中能够推动教科书导学与学生导学的整合。我觉得, 在这些融合中,应该首先发挥教科书本身的导学功能。这样,随着学生 年级的增高,他们便越来越会借助“学材”自己学习。 基于此,我按照课后的生字条跟生字框,根据单元导读中“阅读本 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规定,特别是运用课后的三道思考练 习题,安排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与课堂方法。而没有穿插更多枝枝蔓蔓、 花里胡哨的东西,把教学进程填塞得满满当当,致使学生两人在教学上 喘不过气来。 在我看来,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不仅学生的教学指导与提醒需要 越来越少,越来越粗线条,而且教科书中的指导与提醒也需要越来越少, 越来越粗线条。 课后反思我的磨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一开始就犯了一个轻视教材 的出错。我这堂课最大的不足可能在于语言文字训练不够到位,究其原 因恰恰是备课时对课本钻研不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科书中有两处“泡泡”,一处是“(蝙蝠的脸跟眼睛)是 怎么配合的呢?”另一处是“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 发明。

”前一处启发学生深入第七自然段的语言文字之中,理解蝙蝠通 过脸跟眼睛相互配合备课笔记怎么写,利用超声波发现并灵巧避开障碍物的科学机理。 这正是文章的“关节点”所在。后一处在学生学完全文并细看插图,内 心充满好奇之后,激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调动人们积极创 造的欲望,可以说是恰到火候。而我在备课中备课笔记怎么写,对这两处“泡泡”却视 而不见,致使教学中无法把握“火候”。 第二,课后第一道思考练习题,我只注意了后半截“我要多读几遍”, 而忽略了前半截“这篇短文真有意思”,顾此而失彼,扼杀了教师阅读 与研究的兴趣。 第三,“钻研教材”时,我主要从课文表达的逻辑性、层次性以及 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本身去抓住它,却还没有深入到课文的句子后面去, 从词句造句的视角去理解它,因而教学时也没有从这种的视角引导和启 发学生与文本“对话”,削弱了课堂的“语文味”。 我觉得,在教学中,要使“学材”观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里。学 生树立了“学材”观念,就会逐渐养成利用跟开发学习资源独立学习的 习惯,而较少地依赖于教师,即使老师的这些指导不够到位,他们也会 凭借“学材”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教师树立了“学材”观念,就会较 少行使“话语霸权”,只在学生必须帮助的之后予以正确的帮助;就会 自觉成为“学材”的学习者,而不在“钻研学材”上敷衍塞责,并且在 这一点上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成为教师学习的合作者。

(三)学习与反思贯穿备课的一直。 “学之后知不足,教以后知困”,一个负责任的学生在他备课过程 中必定会时时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钻研学材”是学习,设计教学需探讨。如果缺乏了这种的学习与 思考,教师的课堂要么是生搬硬套的照本宣科,要么是漏洞百出的东扯 西拉,不可能有任何的生气。即使学生想在他的课堂中“表现出”一番 生动有趣的场面,那要么是东施效颦,要么是花拳绣腿,最多只能达到 某种“形似”。 这在我的备课中可以受到充分的印证。不诚实地说,我的普通话还 算过得去,但在“钻研学材”时,我看到了“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的“系” 不知该读 还是读j;“它一根也没碰到”的“着”不知该念 zhe 还是该 zho;“苍蝇”的“蝇”单念作yng 而在词中不知道是否该读轻声 若不一一查核,教学中势必只能装腔作势地蒙混过关! 而且,仅有这样的学习与反思是不够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应当在你所教的哪门科学领域里,使大学教科书里包括的哪点科学基 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知识。在你的科学常识的大海里,你 所教给教师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也是沧海一粟。”我在进 行《蝙蝠和雷达》的备课中,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学习。

一是有关“正 确、流利、有情感朗读”的困惑,一是有关“仿生学”的难题。这两方 面的学习占据了整个备课工作的大部分时间。 我未习惯于网络学习的方法。在这种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会情不 自禁地要感谢网络,感谢网络上那么多的热心人!网络上的资料实在是 太丰富了,而借助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必须的内容,实在是很方便了! (四)教案可以是一个教学设计提纲。 写讲稿不等于备课,它也是备课工作的一个环节。教案不等于备课 笔记,教案是课堂设计的备忘录,是供教者上课或已经上课时看的;备 课笔记是教研过程中学习与探究情况的备忘录,是供教者日后进行“研 究性学习”所用的。因此,备课笔记通常比教案详细得多,惟其如此, 它才具备资料价值,它能够作为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 既然教案是课堂设计的备忘录,那么我“写教案”常常喜欢运用“涂 鸦式”,即随意找来一张白纸,一边创作一边在纸上快速涂画,及时记 录下自己的设想,经过反复涂改,教学设计模式便定型了。如果时间允 许的话,可以加以整理,形成一个教学设计提纲;如果时间不允许,也 可待课后再整理这份提纲。当然,这份提纲也具备教学研究资料的价值。 这也是我个人的习惯。对于初上讲台的年轻学生来讲,教案可能需 要具体一些才更为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