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精选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们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听、评课是学生进行专业发展更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互相互动中获得经验、共同提升,有利于促进教师课堂观念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学生教学水平的提升。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班级都在举办,学校的每个学生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学生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到底该听些什么,评课时既需要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认识,我基本都是从其它同学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式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长期的量表,尤其是教学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软件使用必须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探讨了特色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断、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大学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应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得了一个重要难题的答案:如何让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大会、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平,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还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探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教学观察软件(课堂观察量表),这些软件需要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听评课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至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授课至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至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确立了自己仍然没弄清的疑问: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借助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分析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教学学习的提高、促进学生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师生的有效学习跟学生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学生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究竟有哪些目的,我想每个学生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变得有意义,在此与你们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详细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难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态度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平淡,仔细读来仍可使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经常没有搞清楚的难题,如果期望自己的专业水准可有所提升的话,推荐你们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视角来思考教学,进行设计,也许只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式。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我们经常所谈及的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教学学习的提高、促进学生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或者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采集资料和数据,并根据相关的资料跟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探究方式。
作为区学生研修大学的一名研训员,在教研活动中的观察与通常的观察活动相比,是有着它奇特的不同之处,它规定教研活动组织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的剖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学生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仍常常忽略了这些方式。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第三部分:范式变革。第四部分:课例研究。
本书围绕“传统听评课”、“听评课三大转变”阐述了教学观察的目的、课堂观察的观念。让我知道了:“听对方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教师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怎么教”服务于“教哪个”、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这些日常工作中最是必须的道理。
我在阅读这一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要听好学生的课,首先得做好看课的打算,而在所有听课的打算活动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模式。但是教学观察理念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听课者课堂教学模式的自然产生并沉淀的。听课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有也许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之后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感受。前者可以使后者进展得很快,但仍未能替代前者。所以,每位学生在走进对方的教学时,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教学观察模式,这些课堂观察理念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也有着自己能够摆脱的短处;之所以在这里把自己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尝试的教学观察模式写下来,就是希望还能在相互教学观察模式的交互与碰撞中,能够使自己课堂理念中的长处更多,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短处更少。
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又不是对别人的课堂进行区分与改造,也不是来装饰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观察来改进听课学生与自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听课学生与自习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正是借助于对上课学生课堂专业水准的提高,借助于对听课学生课堂专业素养的提升,来推动对上课学生与授课教员课堂教学的改进与改造。不管对方如何关心自己的课堂,也不管对方对你的课堂提出如此宝贵的看法,你的课堂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模式的鼓励,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影响。换句话说,课堂教学又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支撑,也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原因要颠覆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改变上课学生的课堂教学素质才可能实现。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宽广的地方通往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更深切的体悟。作为学生授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课堂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使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方法,更是大学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契机,所以,无论是大学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怎样听评课?则仍然是学生眼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辅导。通过阅读让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施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教学情境中搜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探究方式。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学生在听评课中分担相应的职能,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构建了教学观察的科学的步骤。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校长的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展现过程及其他们之间互动形成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讲课关注点进行设想问题与实际行为体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非常详尽记下,比如对事情的起初、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预测推断。根据课堂记录,分析结论出疑问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探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优化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弊端的优化行为的看法。对学生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教师来说,就是学习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教学观察的“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课堂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哪些课,关注整个教学怎么样的难题。关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如何学或学得怎么样的困惑,如“自主”中的“学生能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加情况?”等;教师课堂:关注如何教的难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跟学的内容是哪个,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按照哪些(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合适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习跟老师的课堂通过课程出现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能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思路/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怎样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度的?这堂课是哪个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体验如何?等难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怎么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难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认知和看法去对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因、过程还是结果,都应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需要应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必须考量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量时间、空间、资源等原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定。二是应充分考量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学生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弊端,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强调问题并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少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素养。崔教授建议,一是应重视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必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应确立听评课的主体必须是学生非常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当做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学生探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原则,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或方式。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没法解决它可缓解的难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利用科学的方式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敢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剖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抓住。主要体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老师言语、学生的教学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式。
第二,它没法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严谨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众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必须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怎么写评课记录,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作出决定。
第四,它必须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态度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点。
第五,它还必须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学生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保证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必须一定的时间、设备与科技的保障。
教育应该尽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发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一生的长度,但可拓宽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如何使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听课方法就是坐在学校里看任课教师的体现。我们经常被执教教师渊博的学识,动人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所吸引,很少观察学生的体现怎么样,也很少去关心这节课目标的达成度怎么样。听完课评课的之后,大多是说些套话、空话,主要讲优点常常是老师们的做法,提出看法的只是那个环节设计得不好,哪些语言不够贴切,对一节课的评价一般就是“这节课讲得太好了”,“这节课某个环节是否这样设计更合理”等等,这些都表明了我们听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老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教师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看法,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
而新的听课评课是授课之前应进行课前会议,听课人与开会人进行课前交谈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相互交换看法,来提升上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教师对本课的内容,想使学生知道哪些?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怎么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状况做清楚的表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从观念上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评课的之后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重理性探讨,有助于授课老师改进自己的课堂,也促使听课学生增加自己的讲课水平。评课的过程也有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这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