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实验部分的研究——人教版必修.pdf(2)

2019-08-25 05: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内蒙古地区高中化学实验现状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学校的实验状况做了调查:部分学校实验条件较好,基本能够按大纲的要求来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等。大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学校 经费不足、学校实验条件、课时不足、教师考核等条件的影响,用“读实验、背实 验、黑板实验或口头实验”的办法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省略了实验的实际操 作过程。由于这种做法不影响应试成绩,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却严重影响了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削弱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制约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基于以上情况,迫切需要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 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课程内容,又反映课程设计中规定的学 习活动方式。由此可见,教材研究是课程研究的核心,而化学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材 更要研究教材中的实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实验教学。

”在新课程中,化学实验除了分散 在必修和选修七个模块中外,还集中体现在“实验化学”专设模块中。阳1充分证明了化学实验在高中新课程内容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研究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的实验,可以使自己更好的学习教材、理解教 材、研究教材,力求用好教材、教好教材,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总结适合新 教材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对即将使用新课程教材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同仁们 有一点点的借鉴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意义 1.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 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 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盯1 2.教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行教材中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量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至少教材上绝大多数是按验证性使用方式编排的)。

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 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新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把实验现象和新知识作对 应比较,最后作概括和总结。所以传统的实验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化学学科主要 的一些既成事实的原理、概念、物质的化学性质等传授给学生,并验证其正确无误, 促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解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教育模式 必然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知识的记忆而轻 知识的生成,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基于以上因素许多专家和学者作了很多的研究,而且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研 究成果。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认识到,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 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美国学者福克指出:“在了解杜威对‘知识是什么’ 的回答时,我们记住的重要的事情是,除了过程,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杜威认 为,除了探索研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杜威的这种教育思想对化学教学的改革 有着深刻的意义,也促使我们反思和重新认识化学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的价值。杜威 分析了人们的思维过程不外乎这样五个步骤:感觉到问题;问题的性质和特征;设 想可能的解决方法;通过推理,确定哪一个假设能够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和验证, 证实结论是否可信。

他还认为教学的方法应该和思维的方法一致。而我们不难看出, 上面所分析的思维过程与化学学科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是相当一致的。所以 通过实验的研究可以使教学模式得到更快的发展。 3.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4引言 .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探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方式,这种方式学生更喜欢、更易接受。新 课程中化学实验的设计改变了以往以验证性为主体的做法,且新课程教材设置除了 让学生学习有关化学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让学生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实 验方法去领悟科学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去体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设计变 化有:①由以实验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变化;②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实验变 化;③由固定式向开放式、开发式变化;④由经典式向现代式变化:⑤由只注重操 作能力向注重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化;⑥由注重理论向注重与实际、生活生产想 结合的变化;⑦由单体实验向合作实验变化。

这些变化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由于实验探究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运用一定的 科学方法,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实验探究对提高学生全 面的科学素养具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学生全面科学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 有效途径。 三、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除了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的全面 改革外,特别强调了化学实验的改革。实验的模式、方法的改革一定会引起教学模 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新课程实验的模式以实验探究为主,力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 主动者,并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在“做" 中学,注重“教学做”的和谐统一。提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 基本理念。而这些理念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依据。 一、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吸收杜威的教育思想后形成的,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 心。“生活教育”要求教育事业应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和确定方法,打破旧教育 制度和教育思想,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教育经验、方法,使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 工具。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_化学喷泉实验_高中化学喷泉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聆听教师的讲解。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被灌输的对象,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其他人的帮助来实现意义的建构,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否认矛盾的存在,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主张用孤立,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形态和发展规律.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红线.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

从建构主义学生观来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应从多方面充分发挥主体6第一章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作用。学生要主动提出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 资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探究、发现的过程,也就 是学会“联系"与“思考"(这是意义构建的关键)的过程,即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发 现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在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方法的训练,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正确理解,加深对物质的组成、结 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对己有知识的重新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 科学探究的兴趣,使之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主张: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只 是知识的传授者,其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 习过程的引导者。‘从建构主义角度看,教师的职责不应该只是“给予”,即给学生一些现成的化学 知识,更不应该把自己视为“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190例如,在中 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选题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的前提下, 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探究课题,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实 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探究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充 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 趣和探究动机。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外来知识 的被动接受,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结构性 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 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学 生与学生之间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 目的。M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高中化学喷泉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 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探究环境,使之在探究活动 中积极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因为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从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培养自己的探究兴趣。同时,实验 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事物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建构事物的 意义。7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教学的最优化理论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 工作经验和教育研究成果总结出来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以纲要的形式提出这一理 论,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考虑学生、教师和教 学条件的实际,按教学规律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案,获得人力物力消耗最低、效果最 好的教学结果。

下面从最优化理论的几个方面来阐述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第一,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目的、任务、内 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构成 一个完整的系统。新课程化学实验以其为指导,注重实验的过程,明确了实验的目 标。第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认为:“现代教学的鲜明特色仍是有目的 的选择每一个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 任务"“如果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所提出的任务,考虑到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 那么,教学效率就是相应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最优水平)n们。教学过程最 优化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最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 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理 念下,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有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与学的统一。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最优化的教学过 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这两者在相互联系中共同发挥作用,整个教学 过程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巴班斯基在他的《教育学》中指出:“没有教师和学生 之间的活动,没有他们在教学上的相互作用,教学是不可能的。不管教师如何传授 知识,要是学生没有同时开展积极的活动来掌握知识,要是教师没有激发组织这种 活动,那么教学过程实际上没有进行,即教学上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没有发挥。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是他们的相互作用,这里体现 出教师的教学和个人范畴的影响,学生对于这些影响的内在反映的统一,出现了学 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品质修养和心理发展方面的一定成分的现象”。 可见,巴班斯基不仅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最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实验教学更加重视学 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的过程。教iJ币贝,jJ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 与者和引导者。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8第二章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改革第二章 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改革 一、新课程教材与现行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对比 (一)现行教材中的实验现行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三册,高一、高二学习必修教材,高三学习选 修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