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怎么写 拓宽学生知识面过程中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学生练习速读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欣赏和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到更多。事实上,在实际情况下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更为重要。]3、 总结一下什么是速度:
师:好像2250米/分、340米/秒、4公里/小时等等都表示速度。那么,您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是速度?(物体以时间为单位。行进的距离。)
4、速度与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才用的6组数据(PPT中是之前计算的6组数据)。仔细观察,思考速度与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5、 答案: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公里。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⑵ 自行车在 3 分钟内行驶了 600 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_____。
(3) 一名运动员在 8 秒内跑了 80 米。这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根据“速度、距离、时间”三个量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展开
有了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长180公里,张大爷要花2个小时开这段路,他会超速吗?
【这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节课,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着重解决了“速度”,在第二节课中安排了“距离”和“时间”,但兼顾了学生思维的需要,假设学生可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距离”或“时间”。因此,除了上面着重解决不同对象的速度的练习之外,在这个问题中,我还专门整理了一些特殊的资料。旨在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四、评论
师:今天有什么收获?
2021年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书籍1总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距离”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距离”三个量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社会及周边环境的日常使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益的。
教学重点:
探索“速度、时间、距离”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距离”三个量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介绍
1. 阅读速度如下
80公里/小时 45米/分钟 96公里/秒 140公里/小时 2. 学生交流(do it):学校操场一圈200米,你走一圈大约需要()分钟一圈。, 你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告诉我你是怎么计算的?(速度=距离÷时间)
3. 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谁跑得快(二)”。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读写速度单元的难度也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探究“速度、时间、距离”三个量的关系
1. 显示媒体:
(1)猎豹以2250米/分钟的速度奔跑,7分钟能跑多少距离?
(2)绵羊以每秒3米的速度奔跑。跑774米需要多长时间?
A. 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头定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C、总结:时间=距离÷速度距离=速度×时间
2. 填写表格 P11:
(1)学生独立练习(2)反馈:(注意单位)你是怎么算的?(通过填空题,学生可以巩固“速度、时间、距离”三个量的关系”)
(三)实际应用
1. 填写表格:
2. 应用(1) A船4小时行驶80公里,B船6小时行驶96公里,哪艘船行驶快?
(2)A和B相距240公里,早上7:00有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从A开到B。这辆车什么时候到达B的??
(3)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是2公里/分钟,是公交车速度的4倍。公交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钟?
A. 学生独立练习
B. 反馈(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距离”三个量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1年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书籍1总复习教案3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姚老师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操作、亲身体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引用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老师展示了汽车、电风扇、风车、时针等。请学生说出哪些是翻译现象,哪些是现象。这是为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处处的数学。姚老师联系生活现实,为孩子创造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按照不同的练习方法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其他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数学的实际出发”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理念。虽然翻译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翻译旋转的特点。姚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达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用自己原来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两种动作方式的特点,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些。两个动作。道路。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 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战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学很难正确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为了突破这一难关,姚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并要求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是否得到了正确的结果。首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数、移位,明确移位的方法。,让学生数数,分组讨论,得出图形翻译距离的确定和确定方法,然后通过小后“前脚”和“后脚”步行距离的比较三角形被拟人化,数字偏移了多少就很清楚了。网格,图形上的任意一点也被相同数量的网格平移,所以你可以通过计算一个点来移动网格的数量来学习如何确定图形平移的网格数量。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经验。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懂得了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经验。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懂得了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经验。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懂得了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1年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卷总复习教案4
【教学内容】
三年级书 2 第 26 页
【课本解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在新房”的情景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术运算。在具体解决“总户数”的计算问题时,教科书给出了三种算法。前两个是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个整数,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然后将这两部分的乘积相加。这是乘法和垂直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课要着重讲解口算法和竖算法的交流。第三种是竖式计算,是用两位数计算两位数的通用方法。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以学生学习“乘数就是十数的乘法”和两位或三位数字乘以一位数的垂直计算为基础。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的转移,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报告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取整)”的计算方法。学生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个位数乘法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在被要求独立思考如何计算14×12时,只能考虑如何计算14×12。只有少数学生能在提前预习或家长指导的情况下正确写出竖式。在这堂课中,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的思维,让学生在看竖线的同时分析竖线计算的计算和算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将垂直计算与口头计算进行交流。
【学习目标】
1. 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舍入),体验估计和通信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能用两位数乘法进行两位数的垂直计算,理解垂直乘法每一步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复习教案怎么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公式和交流,了解垂直计算的算法和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和影响,共同寻求、共同探索、共同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建情境(3 分钟)
老师:淘气今天很开心,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孩子参加,也邀请了我们。你想去吗?
健康:认为
师:那就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师:太美了。这间电梯公寓太大了。每个人都想进去。
盛:每层有14户人家,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写在黑板上问)你能算出公式吗?想想公式的含义?
师:你能列出计算公式吗?
健康:14×12=(板书)或12×14=
师:我很能干,刚才讲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计算和我们过去学的乘法有什么区别?
盛: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之前,我们只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十位整数。(黑板: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力很好,学习也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设计意图】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算术打下基础,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识
1、 估计 14×12(5 分钟)
师:这个楼大概能住多少人?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计一下淘气楼能住多少户?
健康:140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健康:140户左右,12为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一个十的整数,这么快,太神奇了。是否有不同的估计结果?
健康:约120户,14为10,12×10=120(户)。
健康:100户左右,10为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想成十个,赶紧估计结果。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种估计方法中,哪一种更接近正确的结果呢?为什么?
盛:我认为数字140更接近准确的结果,因为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如何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能住多少户?但是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呢?你能想出一种方法来计算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给你算算方法写在作业上。(教师参观,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算法,只展示与竖式相关的算法,看学生如何用竖式写。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如何用两位数计算这个两位数?”,“你能想出一种方法来计算14×12的准确结果吗?是吗?”,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个方法吗?(口算)谁能告诉你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的含义,即计算多少)
出生:14×10=140(先数14×10,即10 14,等于140)
14×2=28(重新计算14×2,即2个14s,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他们的乘积加起来,得到168)
师:你理解的太好了,你很有能力。这个方法怎么样?你能明白吗?谁会谈论它?
生:12×10=120(先算每层10户,12层12个10,一共120户)
12×4=48(但每层4户,12层12 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他们的乘积加起来,得到168)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盛:我把12分成3×4,变成14×3×4=168(人)
师:转化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知识。是个好主意。每个人都可以灵活地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聪明能干,而且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理解口算每一步的含义和方法,为纵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探索垂直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请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吗?从结果来看,对吧?
盛:是的,都是168。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一想学生是怎么算的?(黑板:怎么数)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分成四人一组告诉我。
师:谁来代表你们组说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出来的?
盛:我们组发现第一个和第二个竖式先计算2×14等于28,然后10×14等于140,最后把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有一个写0,一个不写0,但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
师:明白了吗?谁会再次谈论它?
生:第一步是计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所以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在结果中应该写成140。然后使用 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省略了140后的0,但是1是百位对齐,4是十位对齐。它仍然代表140,这对最终结果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