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10)

2018-01-22 23: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考核指标:研发支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的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15种,覆盖食品安全大数据采集、共享、分析挖掘、智能应用,及数据加密与脱敏等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实现食品安全分析可视化与监管智能化;提交智能化监管信息化支持集成技术1种,研究提炼3个典型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应用场景及其数据分析与应用模型;建立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各类影响因素大数据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1套,实现对5类以上食品安全风险智能化预警,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与事件处置决策系统1套;建立编码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追踪与溯源系统1套;建立食品安全(含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和智能化分析系统1套;示范建立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数据中心及云服务平台1个;提出食品安全全链条大数据标准草案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0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件;发表研究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5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推荐。每个成员单位限推荐1项。

3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

3.1 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内源性危害物控制技术的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聚焦食品加工过程多元危害全程控制问题,以我国优势传统发酵食品为重点,基于诸如生物氨(胺)类,真菌毒素等内源生物与化学危害因子及其前体积累和调控的分子机制。

研究典型重要传统酿造食品产地特征鉴别技术;研发食品工业用发酵菌种特异性、转基因、抗性风险因子鉴定等安全性和过程控制技术手段,利用基于组学技术的微生物安全评价及原位理性改造的方法,系统建立典型工业发酵菌种安全评价标准和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集成群体微生物相互作用和定向调控、安全食品微生物高通量筛选、生产菌株抗性风险因子原位消除、危害物定向干扰阻断、特异酶制剂消除等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固态发酵过程生物与化学危害物的消减及其生产应用示范,酱油、黄酒、料酒等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内源性危害物形成与积累动态调控机制应用示范;创新食品添加剂与酶制剂产品的发酵全过程安全性评价体系与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体系,实现传统发酵食品非天然添加剂的生物替代制造。在酱油、黄酒、料酒、固态发酵酒精饮料和豆瓣酱等多个产品实现过程内源性危害物形成与控制标准化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针对酒精饮料、酱油、料酒和豆瓣酱等易发生高风险的大宗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内源性危害物等,形成发酵食品加工过程危害控制标准体系5-8套;在5-10个规模以上传统发酵食品加工及相关企业中进行应用示范,使得加工产生的典型危害物积累量降低50%以上;完成食品工业用发酵菌种(原位)安全选育、食品添加剂与酶制剂产品的安全与质量评价技术标准规范3-4个;建立3种以上典型发酵食品产地特征技术手段,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并在3家以上生产企业实现产业化示范。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12件,发表研究论文10-15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鼓励其他资金渠道投入。

3.2 乳与乳制品加工靶向物质危害控制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超高压、陶瓷膜等非热处理加工技术对乳制品加工中活性羰基化合物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形成的抑制,建立低热处理活性羰基化合物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控制技术;研究不同特性蛋白酶对乳源致敏蛋白的水解特异性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确定低致敏原乳制品生产所需的酶制剂和工艺参数;研究原料乳中耐药微生物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研究原料乳中嗜冷菌种类的分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产酶水平和耐热性,以耐热性脂肪酶、蛋白酶及菌体为指标,建立乳制品中耐药微生物和嗜冷菌及其代谢物全程控制技术;用代谢组学研究乳制品真实属性并应用于产地鉴别及品质控制;研究乳制品中非法添加物、抗生素、农药、兽药残留、真菌和细菌毒素、生物胺等食源性危害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乳制品中食源性危害物的在线监控技术;研究热反应香精、色素等乳品加工加工、存储及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建立热反应体系添加剂安全应用示范。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