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政治体制改革 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时期的经济理论与实践(2)
但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生存困苦的极端艰难境地毫不退缩,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当时边区的实际,顽强地利用抗日相持阶段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生产自救,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大发展。即依靠人民的力量,依靠当地土地资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生产和节约并重”等边区经济工作的主要方针政策。
毛泽东在延安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贯穿在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中,把改革与发展体现在革命和建设之中。他明确指出:“民主政权的实质是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与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二者均为抗战。改善生活条件,一是减轻农民对地主的负担,即实行减租减息;二是减轻农民对政府的负担,即实行精兵简政与发展一部分公营经济;三是认真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及副业生产,增加农民的粮食收入及副业收入。”
陕甘宁边区政府把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毛泽东充分考虑到既要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战争的民族革命,又要符合民主革命的长远战略,只有实行统一战线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才能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
历史已经证实由于全党和根据地实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地调动根据地军民的积极性,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增加生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克服了经济障碍,渡过了重重难关。“而其结果则居然达到了克服困难的目的,学得了经营事业的经验。”全党的共同努力,全体军民的积极创造,经过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及时进行决策和总结,从而逐步形成了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毛泽东在陕甘宁时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理论的体系
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经常亲自为学员授课,讲授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使学员在军校里既学到了作战、指挥等军事理论,更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了认识战争、驾驭战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的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别,终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在毛泽东早年所作的《讲堂录》中曾记载:“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在现实中,毛泽东也确实是才胜今人,学胜古人。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他曾在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写道:“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然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因此,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宋明理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学说等,他都作过认真的研读,故对“国学”造诣很深。与此同时,毛泽东也读了不少西方近代的著作,如1912年下半年他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刻苦自学时,就读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书,对西方近代进步思想有较好的把握。当时他已经打下了深厚的政治经济理论基础,有了如何建设国家的想法,并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了先建设小地方,后建设大国家的观点。他说“大国家是以小地方做基础,不建设小地方,决不能建设大国家。……,所以中国的事,不能由总处下手,只能由分处下手”。
放银行只是缩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