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大选时间表 对比真相:中国的基础设施真的完全碾压美国? 【猫眼看人】(4)
*5%用于建立“联邦资本融资基金”;其余资金用于“公地基础设施基金”“联邦不动产储备”“私人活动债券”等。
草案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重视振兴农村基础设施、鼓励基建“创新”和“变革”。
针对常规基建项目,联邦资金补助不能超过项目成本20%,但对高风险“变革性”项目,政府补助却可以达到项目建设投资成本的80%。
草案并未举实例说明到底什么是“变革性”(transformative)。不过,特朗普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曾说,他对特斯拉创始人艾伦·马斯克(Elon Musk)关于地下高速“超环路”(Hyperloop)概念很感兴趣。
草案中,“基础设施”概念的宽泛性也令人印象深刻,从荣军医院、江河水质处理、农村宽带、公共土地、政府不动产乃至商用航天飞机,都被囊括在内。
草案列举的“核心基础设施”则包括:地面运输、机场、客运铁路、海港和内陆水道港口、防洪、供水、水力发电、水资源、饮用水设施、雨水排放系统、“棕地”(Brownfield sites, 指遭受或可能遭受环境污染的前工业或商业用地)、“毒地”(Superfund sites,指遭受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需花费巨资长期进行净化处理的土地)。
6
问题关键是:钱从哪来?
美国两党、媒体和行业协会等利益团体就此展开频繁争论。
其实,就大规模重建美国基础设施的必要性,美国两党并无异议,争论的焦点在于:
特朗普的基建计划可行吗?关键是,钱从哪来?
早在竞选期间,特朗普就承诺投资万亿美元搞基建,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上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时,他承诺:“我们将建设明天的道路、公路、桥梁、隧道和铁路。”
但据美媒披露,白宫只打算出资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505亿元)。面对这个数字,特朗普似乎有点灰心,他说:“这不是个大数目”。
显然,白宫并未打算充“大头”。要知道,在美国联邦预算赤字越来越高、对外债台高筑的情况下,大规模搞基建很不现实。
钱怎么来?其实白宫早有打算,总体思路也很明确:
一方面,设法让各州、地方和城市当局自行决策并筹集资金;
另一方面,以收费公路和放松监管等“利诱”私人投资者,打造一个汇集州、地方政府和私营部门投资的总额高达1.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万亿)的“基建资金池”,用于改良道路系统、农村地区宽带、饮用水系统和退伍军人医疗等。
换言之,在基建计划中,联邦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倡议者、推动者和总体框架制订者,而并非具体项目的主导者或执行者。
决策权掌握在各州和各级地方政府手里,它们可自行决定是否通过增收州税或地方税等方式为基建项目筹资。私人投资者可通过收取过路费或其他费用以回笼资金。
许多批评者认为,联邦政府出资太少。
一些业内人士说,除非联邦政府承担至少半数成本费用,否则很多基建项目难以启动。
此外,面对年底国会中期选举,多数国会议员不愿以增税和削减其他开支等方式开源节流。
美国商会和美国货运协会则呼吁提高1993年迄今没有变动的联邦汽油税,以便为道路建设融资。
美国商会呼吁一次性提高联邦汽油税0.25美元(约合人民币1.56元);而按照美国货运协会的设想,如果未来4年里,每加仑联邦汽油税每年提高5美分(约合人民币0.31元),10年内可筹资3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258亿元)。
还有,白宫在拟订大规模重建基础设施计划的同时,又在预算案里砍掉了交通部和陆军工程兵部队(th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的在建基础设施项目,这遭到质疑。当然,美国公路信托基金的长期偿债能力也面临着挑战。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原标题:中美实力对比真相:中国的基础设施真的完全碾压美国?
差了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