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9)
打好“三大攻坚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是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打好这一攻坚战的前提要分清重点和一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影响的全局性和危害性来看,防控重大风险的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关键在金融发展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的联动改革,确保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确保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注意抓住金融运行的关键关节,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习近平指出,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基础上,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习近平,2017)52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战考验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责任抗灾肩上,把脱贫任务扎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习近平,2015)53然而,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前提是“量力而行”和“精准发力”,既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又要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三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这一攻坚战的前提是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因此,要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赢蓝天保卫战。既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又要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切实做到生产生活“减量化、可循环”,进而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无比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习近平,2016)54
其次,在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要求,在全社会普遍树立“质量第一”的社会价值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用“新的指挥棒”来引导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行为,优化政府发展行为和企业经营行为,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2017)55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最首要的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价值引领,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内化到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去,进而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鲜明特征。一是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56“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习近平,2017)57讲“破”就是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讲“立”就是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讲“降”就是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政垄断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有通过“大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和大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才能赋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活的灵魂”和能动的“主体力量”。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