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2022-04-21 23:1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惠风归咏图》李学明 绘

我国自古就有声诗统一的传统,从艺术起源看,诗、乐、舞三位一体,至少在先秦时期还是这样。《诗经》、楚辞实则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经》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诗词教案范文,孔子皆弦歌之。”亦可见《诗经》所有作品都可配乐歌唱,孔子整理《诗经》就包括音乐整理。故朱熹说:“诗,古之乐也,亦如今之歌曲。”(《朱子全书·诗·纲领》)楚辞《九歌》一般认为其原型就是楚地的巫歌,元代熊朋来的《瑟谱》认为《九歌》是瑟曲。朱熹《楚辞集注》注《九章》“倡曰”一段说:“倡读曰唱,亦歌之音节,所谓发歌句者也。”证明《九章》也是可以歌唱的。后来逐渐演变,到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还是可以演唱的,甚至到了唐代,还有乐工可以歌唱汉魏乐府。但是此一时期也出现了“徒歌”,“徒歌”即没有曲子不能演唱的诗。到了唐代,除了乐府以外,一部分或五言、或七言的近体诗,也可以演唱,称之为“声诗”。王维、李白、王昌龄、白居易、李贺等诗人的一些作品,都可以歌唱。《丹铅总录》说:“唐人乐府多唱唐人绝句,王少伯、李太白为多。杜子美七言绝近百,锦城妓女独唱《赠花卿》一首。”可见李白、杜甫绝句也都为乐章了。最著名的就是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歌曲《阳关三叠》,在唐代就曾得到普遍歌唱。但唐代很多诗都不能演唱了,代之而起的宋代是可以演唱的词。词在唐代就已经出现,称之为“曲子词”。元代又有了可以演唱的曲子,即套曲和小令。为中国古代诗词谱上曲子的歌曲,传统的声与诗融为一体,是民族音乐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

有唱就肯定有曲子,诗词既然能唱,就应该有乐谱。但是一般来说,诗歌因为有文字记载,容易流传;而歌唱作为稍纵即逝的声音流传下来很难。记载这些声音的就是乐谱。《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都应该有乐谱,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乐谱是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的唐代琵琶乐谱和现藏于日本阳明文库的原近卫家所藏唐五弦琵琶谱,但都有谱无诗。南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收录的南宋乾道赵彦肃传的《风雅十二诗谱》,是为《诗经》所配的曲子。如果确实是“唐开元”传下来的诗谱的话,它应该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声诗兼备的诗谱,即最早的诗歌曲,而南宋词人姜夔流传下来的词曲谱集《白石道人歌曲》,应该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带有词作品的词谱,是典型的古代诗词歌曲。明清的乐谱就更多了,成书于明洪熙《神奇秘谱》中的《太古神品》和《霞外神品》大都是明代前的古谱,然有谱无辞。而明末魏皓携往日本的《魏氏乐谱》、成书于清代康熙、乾隆间的《曲谱大成》和乾隆间所刊《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多是有曲有诗的,是我国古代诗词歌曲的渊薮。

进入现代以来,古代诗词歌曲的研究,重点在曲谱的整理与翻译,诗词歌曲的演唱研究以及教学和传播等实践探索虽然开展并不迟,但重视不够,影响比较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缺少老一辈学者如杨荫浏、傅雪漪、刘崇德等高水平的研究,在众多的音乐研究项目及成果中,有关古代诗词歌曲的较少;其二,在音乐教育中,古代诗词歌曲的教学还很薄弱,课程设置中未见进入主干课程,教材亦极为少见;其三,古代诗词歌曲的研究与教学人才奇缺。因此,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教学和传播应该引起教育与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是音乐教育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途径之一。古代诗词歌曲是配乐歌唱的诗歌,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歌词有的表现了古代士人的家国情怀,如《魏氏乐谱》所收李白《关山月》对唐代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关注诗词教案范文,王维《陇头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有的则反映了古代人民美好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如《魏氏乐谱》收王维《阳关曲》所表达的既渴望朋友建功立业于边塞、又不忍离别的情感,《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李清照著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写妻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有的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如《碎金词谱》所收白居易《忆江南》,对江南胜景的生动描写与美好回忆。而王安石的《桂枝香》一词,描绘了金陵晚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古今盛衰兴亡怀古之情,写景中深寓了忧国感情。古代诗词歌曲可以使受教育者具体感受和把握民族文化的特点与精髓,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心,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因此,通过教育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对于深入发掘古代诗词歌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音乐当然也在其中。而我国当代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声乐作品教育和西洋声乐作品教育是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学生涉猎自然比较广泛;中国古代音乐作品教育则比较薄弱,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教育就更少,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在声乐教学中甚至就是空白。中国古代声乐作品流传下来而又可以演唱的作品少是其客观原因,但不受重视则是主要原因。而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无法有效培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主要保存在乐谱中。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必从熟悉古代乐谱始。中国古代曲谱都有曲与歌词(诗词曲)同载的习惯,所以学习古代诗词歌曲是学习古代音乐的重要途径。当然唐宋以来的乐谱,不同时期采用的记谱方式也不同,有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律吕谱、工尺(车)谱等复杂的记谱法。但历代整理乐谱,就有用本时代的记谱法翻译前代乐谱的习惯。南宋姜白石破译唐代名曲《霓裳曲》谱,原谱共18段,为便于时人歌唱,他就选取了两段曲谱翻译成当时流行的俗字谱,又配上了自己创作的歌词,取名《霓裳中序第一》,收录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中。宋末元初的熊朋来《风雅十二诗谱》收录在他的《瑟谱》中时,也将12首原律吕谱译成了当时通行的工尺谱。20世纪,古代乐谱研究出现了高潮。唐兰、夏承焘、杨荫浏、阴法鲁和丘琼荪等学者,都发表了有关《白石道人歌曲集》旁谱的研究考证文章,把宋代俗字谱的研究推向一个更为成熟的境地。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工尺谱亦开始被译成现代曲谱,如傅雪漪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译》、刘崇德《新定九宫大芬成南北词宫谱校译》《中国古代曲谱大全》等,这些翻译与整理工作,使古代音乐传统得以保存,为我们学习古代诗词歌曲提供了便利。杨荫浏、傅雪漪等学者除整理翻译古代乐谱外,还自己尝试为古代诗词谱曲。虽然是今曲,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著名专家,对古代曲谱有深入研究,故其谱曲深得古代音乐传统的神韵,也成为古代诗词歌曲的名曲。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自有不同于西洋艺术歌曲的民族特点。中国古代诗词多为抒情诗,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古人为诗词配曲,多参照了诗词的内容意境;而且为了发挥演唱者的主动性,配谱的旋律都比较简单。演唱这样的作品,最为重要的是唱情、唱境,即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表达出歌词所表现的情感内涵和意境。如傅雪漪在《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所言:“要掌握民族传统唱法的各种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歌词内容、词采,真正调动自己的感情”,或“依词情曲意来安排音符的长短”,或“在行腔方面予以适当的润色”,“把歌词、旋律的感情内涵渗透到声音中去,达到声情形态统一完整的效果,这才是具有色泽的唱,有韵味的歌声”。古代诗词歌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美。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本身以其节奏感和韵律美成为歌唱的组成部分。所以演唱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不仅要唱声,还要唱词,即充分考虑到平声长、上去短、入声促的语言特点。如此才能表现出汉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美。

学习古代诗词歌曲,是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音乐特点的重要途径。把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教学纳入当代声乐教育体系不仅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