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第一:引用大海情怀的如何备课与书写教案(组图)

2021-10-30 19:5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如何参考大海的心情备课、写教案

如何准备课程和编写课程计划

因为学校的新老师比较多,我就讲讲怎么备课和写教案。下面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借鉴博主的相关资料,谈一谈。

第一部分,我们如何准备新课程

一、首先要提高对备课的理解

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收集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设计练习等。备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重要条件。备课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教案写作。备课必须作为教学的一个整体项目来对待。

备课是一堂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准备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备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要想上好课,就必须备课。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

1、什么是备课?让我们先看看备课不是什么。

首先,备课不是“最后的手段”。

“不得已”和“故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个性是教育的基石。” 朱惜云:“一个敬业的人,为事业献身。”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尊重你的职业,热爱你的工作。教师只有自觉、主动、全心全意地潜心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创造性地备课,才能做到“有心”。

其次,备课不是写教案。

无论是“简案”还是“详案”备课教案范文,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有一定的把握。然而,课程计划并不是整个课程准备。现在很多老师讲备课的时候,表面上似乎是在关心备课,但潜意识里却是在讲备课。更有什者,一些教师通过学习教案来分析教案。作为教师,要正确把握备课与教案的关系,切不可为了写教案而写教案。

第三,备课不是把课本变成讲义。

当然,你得准备课本,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你得想办法控制课本,因为那只是一个例子。在提倡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今天,仅仅传递教科书内容的教学实践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

第四,备课不是教师自学的安排。

如果要问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是最了不起的老师,一定有这个答案:“刚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了。” “是时候写最后一句话了。” 应该说,这些老师确实对课程进度掌握得非常好,日程安排似乎很完美,按照预期的假设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不意味着达到目标。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和形式,其目的不仅仅是传递文化知识。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

2、备课是什么?

首先,备课是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而复杂的系统。有必要让这个系统具有“整个系统”的功能,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法系统”。“要使教学的整体效果大于其构成要素效果的总和,就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的方法,针对人的因素和物质的因素做出具体的规划。 ,从而预设教学体系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和教学环境,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深入思考。每节课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非常恰当和清晰的认识。只有当教师精心设计自己选择和组织的教学内容达到整合的程度时,教师的教学才能讲得通,使之成真。

其次,备课是开发、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针对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具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适应终身学习。” 合理开发、整合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学资源的内涵将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一切可以用于教学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说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不仅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的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和配置不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要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能够用于促进学生心灵的和谐同步发展,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注意力、爱好、意志和知觉、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层次和认知能力是同步、和谐发展的。“其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是巨大的,甚至无穷无尽。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效果。

第三,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和激活。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同一节课重复了很多遍后,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根本没有必要备课。基于此,备课的策略也不同。青年教师需要“详细归档”,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简要归档”或“零教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熟悉并记住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知识的内化、激活和转化已经实现。谈到内化,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让学生内化。教师是否将教学内容内化,或者能否将教学内容内化,一直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一个老师再怎么有经验,如果不能“内化”,就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话筒”。教学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一是教师将客观教学内容内化,使其成为不断推动自身发展的支点;其次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如果教师不内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内化知识。教学内容内化。如果教师不内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内化知识。教学内容内化。如果教师不内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内化知识。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个体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教师对知识的激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化的、无感情的。激活就是让静态的、僵化的、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新鲜、充满情感。知识激活是教师充分释放想象力、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先给老师新,再给学生新,以免因课程而产生重复的知识。比如朱自清老师的同一篇散文《春》,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也不同。

第四,备课是学生的学习和关注。

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同时进行课堂观察。然而,这种观察只能将大脑中已经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起来,作为课后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和研究是在备课过程中进行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和指导的领域有哪些?学生之间有什么区别?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可以有针对性。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共性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教学中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教学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作为中心,知识的传递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一生只准备一个教案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将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书本知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有一定的空闲时间和空间;备课要注重学生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为学生创造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注重备课学生群体独特而独特的文化,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创造了平台;备课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教育”的口号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初步形成,要求大家时刻做好充电的准备,以免被时代抛弃。对于教师来说尤其如此。

“越来越熟悉”是否意味着进步?有专家指出,恰恰相反,这是老师站着不动的表现。教师年复一年地反复研究同一本教科书的内容,使他们似乎能够倒着背诵,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本质是“井底之蛙眼中的天空”。无论是雨天晴天,还是狂风雷雨,它眼中的天空总是渺小而宁静。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年一个教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找到不断学习的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用成熟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超越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观念和方法,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位老师成功教完一节课后,有人问他准备了多久,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准备我的教学,而这节课我只花了15分钟。几句话说出备课的真正含义。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要让这40分钟真正发挥作用,教师需要花费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时间和精力。

二、新课改下备课新特点

1、。从静态备课过渡到动态备课。过去,我们专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把知识带给学生,今天,我们陪伴学生去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看成是学生的世界,而今天,我们把世界变成了学生的教科书。

2.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备课转变为以研究为基础的备课。新课程下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案的设计都是对旧教案的创新,而教学设计的创新就是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型备课具有以下特点:1.备课内容的开放性。2.备课方式的互动性。3.备课过程的反思性。4.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3. 从文本教案过渡到文本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备课应该是一生中任何时候的经历,而不是一时的收获。备课应该是我们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教学蓝图,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我们不再花大量时间写作。”花一些时间在教学计划上,而是花精力准备对教学有重要作用的课程:进入课堂之前,仔细研究教材,梳理设计的教学过程就像在脑海中“播放电影”一样,分清教学重点,把握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调整,

4. 从个人备课到个人和集体备课的转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配合备课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困难、很多矛盾。而且大多是新问题,往往很难靠一个人的头脑来解决。集体智慧将提高备课质量并节省时间。

三、如何备课?

一、 从宏观到微观的几种系统备课方法

所谓从宏观到微观,是指教师在备课程序中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

所谓“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应按照全本课本→单元课本→课时课本的程序进行备课。“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要对所教的课程进行反复深思熟虑。宏观备课有方向、有计划、有推进,是微观备课的指南。微观备课是每节课的设计,从知识到方法,宏观备课的具体实施。

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应掌握以下备课方法。

1、全年备课。也就是说,老师的备课不能局限于上课前的几个小时。他应该包括老师平时对现实生活材料的仔细观察,包括老师对各种教材的积累。这意味着全年准备课程。

2、学期准备。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整本书的学习。学期备课可能会比较粗糙。做好学期准备后,即可编制《学期教学计划》。

3、 单元课程准备。单元备课是在单元或主题的教学之前准备课程。单元备课制定单元的教学计划。

4、 备课。备课是根据本单元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解决单元备课计划的具体实施。

5、课前恢复案例。这是教师在课前试图弄清楚教案内容并熟练记忆的过程。

6、课后准备(课后反思)。这是课后老师复习、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可以写一篇教学后记。

二、 从感性到理性——备课的三个阶段

备课是根据课时设计具体的教学计划。显然,本学期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靠每个教案的逐一落实。因此,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单元和整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如何做好备课呢?

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吸收(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案)-输出(编写教案),操作分为三个步骤。通常,教师在备课开始时不会急于编写教案。

第一步备课教案范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教材,阅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各个方面收集和吸收备课信息。因为理性知识是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吸收的备课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合理理解备课内容和方法,也更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步,构思和处理备课信息,设计教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对待教材,做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是写教案。教案的编写应详细恰当,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一个好的课程计划总是通过反复修改来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