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解题技巧
作为一名人民学生,时常必须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减少教学效益和教学品质。你了解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能够积极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蜀道难教案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体现的观念感情,
2、品味其优雅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欢快的情感和放荡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观念感情,体会其看待生活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崎岖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称赞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定会想到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展现的秦蜀道路上的壮美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建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建立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办祭拜,召开酒宴或举办其它庆典时表演。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意义有了差异,指一种合乐的诗文,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晚明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比如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讽喻乐府诗体裁的佳作。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作家。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南京,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梦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倚重,权臣的忌恨,加之个人的乖张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芜湖。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更可代表其书法传统。他兼善各体散文,尤以诗文为精,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对这首诗的构思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表述,如以为它是暗喻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伊始,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早已猜测到潜藏着的社会动荡,深感于一生道路的艰辛。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依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浑质朴的笔调,运用夸张比喻的技巧,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壮丽的山峦,既写了蜀道的艰辛,又写了一生旅程的艰辛。全诗气势磅礴,风格粗犷,表现了作家杰出的美术才能跟丰富的想象力,充分展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构思特点。
三、研习课文。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词语、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李白的生平跟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传统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文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书法园地的国粹,历经朝朝代代,至今却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涵义,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文学更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文,一般都按它发展的状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唐朝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知名作家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更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教师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老师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看到有一句话重复发生了三次,你了解是那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发生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差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构筑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由来。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汽车遭遇它也只能回家,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中途的可怕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凄凉哀婉的气息,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极其”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暴动蜀道难教案范文,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发生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题旨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作家的准确描写跟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像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像跟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和奇险壮观的景色。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感受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原本所抒发的极力的观念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文学语言以及深刻的意义。
四、培养教师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佳作的素养和技巧。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更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佳作内容含量之大、艺术传统之神奇为古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了解,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让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需要规定学生对作品还要充分了解跟理解,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人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想法跟见解,以积极达到提升独立鉴赏文学佳作的素养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根据以下模式进行:课前备课(自学:通过阅读课本、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难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探讨、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看到的难题,并提自己新的看法)→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难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演讲谈意见,最后解决难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看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知道作者生平、作品的格调、本诗的作画背景跟口语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打算,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代表打算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教研上学生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情感脉络的演进,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员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看到的困惑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学生,以供老师备课和课上探讨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画家生平、作品格调、本诗的构思背景跟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集的情感基调跟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更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凡杰出的佳作都带有内容丰富、艺术传统多样的特征。因此,学习这种的作品,我们应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禁锢和影响,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看法跟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构思风格、本诗创作背景跟作画目的,在师生介绍的同时学生要予以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大学,课前可以在学生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复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教师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表述了蜀道山川的险阻,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象之中的浓厚感情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致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或许出现内乱割据的窘境,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词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教师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强调其朗读过程中的字词和音节的出错,教师要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方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师生在预习中的难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非常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位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难题分给各小组探讨,而只让每位小组探讨本组组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它详细状况而定),每个小组必须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讲话(或帮答案,或提问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同学分给的题目,或本组老师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升的目的。讨论的难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观念内容、写作特征。
教师:
要密切留意每个小组探讨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教师预测问题的方式跟看问题的视角。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探讨后却解决不了的难题使教师课下探讨,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段落的深切含义和重要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长期地查阅资料跟上一节课老师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相当深的了解跟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不过也必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疑问,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提问部分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探讨、交流的方法应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状况:
一是每小组的代表根据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强调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次序和方式,随便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对难题的见解。
活动方式:
学生:
按排序或随意提出自己一直搞不清的难题,或强调对某个难题的见解后,全班其他学员可以随意地、不拘形式地强调自己的见解(或同意或拒绝),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应组织好学生探讨、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氛围,对所有难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表述。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词语意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帮学生讲解清楚,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予以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争论、交流的难题中,找一个你很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