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范文: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探求与应用研究
附件 3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论证》 活页 项目 类型: □ 重点工程□ 开放基金项目课题名称: 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探求与应用 研究 项目 编号: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及探究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生命教育于二十世纪初兴起于中国, 1968 年 Donald Walters 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智慧生活大学, 开始提倡并倡导生命教育观念。 1986 年其著作《生命教育:与儿子共同迎向人生挑战》 认为, 教育是融书本学习跟人生感受于一体的过程, 应该使身、 心、 灵兼备的生命态度作为将来教育的新元素。 此后, 西方许多国家纷纷仿效日本, 推行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目前尚未产生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 澳洲在 1979 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 (Life Education Center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 LEC) ,该中心现在已演进为一个国际性机构, 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 的一员, 致力于 “药物滥用、 暴力与艾滋病” 的治疗。 英国提出了“呼应课程” , 即教育应顺乎学生成长跟发育的规律。 日本也确立提出, 教育目标定位于人的生命与宽容人的精神。 我国生命教育最早出现于日本, 台湾民间团体于 1976 年引进生命教育, 2000年宣布成立“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 , 2001 年为“生命教育年” , 公布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和方案。
现在正在推进的是 《教育部生命教育推进方案》 ,即 2014 年至 2017 年之生命教育中程计划。 通过行政体系、 课程课堂、 师资人力、 宣导推广、 研究发展等 5 大层面去实现生命教育。 许多大学跟教育研究机构主动参加,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 台湾大学的生命教育分为身心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 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 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 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 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 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 整合取向的生命教育等。 台湾大学的生命教育产生了下面方式:①以生死体验为优势的生命教育; ②以身心障碍体验为优势的生命教育; ③以研发标准化课程与性平教育为优势的生命教育; ④以培育生命教育师资为优势的生命教育;以生命教育课程教育、 融合式教育、 体验教育为优势的生命教育。 香港生命教育开始于 20 世纪末。 1996 年香港天水围十八乡 乡 事委员会公益中学率先推行“生命教育课程” 的探求与实践。 2002 年, 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 确提出以生命教育融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大学推广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 一词在美国台湾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根据美国知网数据,我国大陆最早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文献是 2003 年, 高锦泉在五邑大学学报发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 。
2010 年此类研究文献超过 60 多篇。 尽管这么, 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1、 系统性有待增强。 目前内地大学生命教育基本上仍是在学校德育的总体框架下实行的, 多数大学只是把生命教育渗透到“两课” 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中。 研究的广度、 深度、 系统性还不够。 2、 课程制度研究有待重视。 课程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性、 完整性的重要保障。 课程制度的设计需要包含课程的课堂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原则、 教学安排、 教学评价、 师资团队、 教材建设跟实践活动等方面, 从现有的文献看, 一是次数很少, 二是品质不高。 3、 教育模式、 观念有待更新。 将西方的全人教育模式跟本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改变灌输式的教育理念, 多使学生参与、 实践、 体验、 反思、 感悟。4、 针对性有待加强。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 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展现差异化需求跟差异化方式, 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不同, 这就规定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教育主体、 具体教育领域跟具体教育环境, 有针对性地深入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二) 研究意义 1、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 一 2020 年)》 的应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 一 2020 年) 》 明确强调: “重视安全教育、 生命教育、 国防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使学生作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因此,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早已作为高等教育研究国家层面的战略选题。 2、 是学生成长跟发展的应该 现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苛求让部分大学生迷失了一生的坐标, 忘却了一生目标, 虽然学到了“何以为生” 的本领, 却忘记了反思“为何而活” 。 他们把物质财富、技术力量、 科学常识成为生命追寻的目标, 对为什么活着、 怎么样活着等生命本身具有的实质性问题缺失深刻的反思。 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感到困惑、 消沉, 陷入了前所已 有的境况, 对生命的存在造成怀疑并且随意抛弃。 根据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计数据, 从 2011 年到 2013 年, 学生咨询人次达 300 至 500 多人次, 主要集中在心态困扰、情感问题、 抑郁症状、 人际关系等方面。 学校今年有 100 例以上的危机干预案例。 这只是是其中的一部分。 生命教育才能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含义, 促进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完整性, 从而变得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忠诚感恩、 爱护环境。 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本模式、 研究方式、 重点难点、 基本观点跟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在探究美国生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以本学院为借助, 联合其它高校教师共同构建本土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实施方式跟机制。
(二) 基本模式 本研究的基本模式是借助文献查阅、 学校和机构探访、 运用对话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了解美国大学生命教育的目标、 内容、 途径、 方法、 特点等。 对比湖南大学的生命教育的境况, 借鉴日本大学生命教育的经验, 结合本土的实际状况, 探索适合本土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实施方式跟机制。 (三) 研究方式 1、 文献研究法。 浏览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相关论著, 了解生命教育的相关常识背景。 围绕生命教育这个关键词进行中英文检索, 查找英、 美等西欧国家非常是法国、香港地区及其大陆有关高校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 2、 观察、 体验法。 探访香港跟大陆大学, 尤其是生命教育作出特色的大学, 比如: 云林科技大学等, 与相关领导、 老师进行交流、 学习, 并且直接参加生命教育的相关活动, 比如: 高龄体验、 伤残体验等, 了解台湾生命教育的内容、 形式、 特点、模式等。 3、 专家看法法。 有计划地举行专家座谈会, 就相关疑问进行分析。 4、 行动研究法。 组成跨学科、 跨专业、 跨领域研究团队, 探讨实施的模式跟步骤, 逐步推行、 总结、 提升。 本研究在借鉴吸收先前研究的基础上, 在研究方式方面既有了两大突破: 1、 不同学科的整合和渗透。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 心理学、 伦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 是现今各学科理论交叉融合演进趋势的彰显。2、 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本研究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一现实社会应该的探求和探究,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四) 重点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是成立起生命教育种子教师小团队, 开展生命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整合生命教育资源, 逐步产生传统模式。 本研究的瓶颈在于融合生命教育资源, 形成传统模式。 (五) 主要观点1、 学校生命教育的契机是课程, 在条件具有的状况下, 要力争独立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 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开设, 任课教师由不同学科背景构成; 在条件不充分的状况下, 则在专业基础课、 核心课、 延展课、 德育课、 心理课、 素质拓展课等课程课堂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2、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人为什么而活? 应怎样而活? 要怎么能够活出应活出的生命? ” , 用心经营生命。 所以, 不同专业开展生命教育时一定要有深度与厚度, 结合专业涵盖的不同主题与学生问题, 通过多样化方法来加强。 3、 生命教育应落到实处, 光靠学校不够, 必须建立学校、 家庭、 社区、 校友的网络平台。
将社区资源请进学校, 也激发师生探访与服务社区; 将父母跟同学请入大学发言心理励志、 参加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探讨择业与就业、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等。 4、 生命教育应化为具体的行动活动, 让学员在服务学院、 服务家庭、 服务社区的活动中养成责任与习惯。 通过劳作教育课而服务学院, 将学校打扫干净; 通过母亲节、 父亲节、 感恩节等感恩活动服务家庭; 通过义工活动服务社区, 将生命教育推进至看得见的事件与行为上。 5、 注重美化生命教育情境, 强调熏陶与养成, 将生命教育置于生活中。 (六) 创新之处 第一, 选题视角新。 生命教育仍然是教师工作部门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是社会学界容易忽略的领域, 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容易遗忘的角落, 课题的探究是一种新的尝试, 有利于社会学、 心理学、 伦理学等有关理论的整合。 第二、 教育模式新。 本研究以美国大学的生命教育为参考, 探索全人教育模式与内地本土相整合的样本, 对大陆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三、 研究的方式新。 在详细的探究过程中, 本研究将突破以前相关研究的束缚,不仅将定量与界定、 实证与完善分析相结合, 而且很重视运用非常法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方式除文献法、 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观察法等研究方式以外, 还有体验式探究、情境式探究等方式。 三、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 1、 主持省社科院课题 1 个;2、 公开发表相关论文 1 篇。 课题参加者: 1、 主持学院相关课题 2 个;2、 获得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1 个; 3、 公开发表相关论文 1 篇。 (二) 主要参考文献 1、《生命教育概论》,吕雄、 李岳权、 蔡德钦编著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 新文京开发出版有限公司 2、《生命教育——探索人生经历的学习》, 李瑞娥著, 台湾龙文文化事业 3、「生命的思维与学习」: 一门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推进, 潘靖瑛、 刘修吟、 方菊雄, 正修通识教育季刊第八期, 2011 4、《作为生命教育的学院通识教育: 个人的体证 》, 黃俊杰, 台湾《通识教育学刊》, 2012 5、《自然生态对生命教育的探计与启示》, 赖伯琦, 大叶大学通识教育学报 , 20136、《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美国经验与借鉴》, 王健, 中国高校教学 , 2013 7、《健康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命教育体系变革研究》, 蒋臻, 科技文汇, 2011 8、《专科教师对生命意义与经历改变之见解探究》, 欧姿妤、 黄贞观、 巫慧芳,台湾《领域教学研究》, 2010 注: 1. 活页文字描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 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2.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能填写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如专利、 论文、 专著、 调查报告、 研究报告等)、 成果数量, 不得填写成果作者、 单位、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 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及其主持或参与的各种项目 等不能填写。 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应分开填写。 课题负责人的后期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 3. 课题论证用更合适的字号和行间距排版, 字数控制在 4000 字内, 版面控制在3-5 页。4. 选择项目类别请在空格内划“√ ” , 项目编号由我厅填写。
在进入我们防区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