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读书笔记:高二上册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三篇

2020-11-26 08: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蜀道难教案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

蜀道难教案范文

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蜀道难教案范文,熟读成诵。

2、整体认知全诗的情感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美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真切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词佳作中最出色的一篇,其观念内容之丰富,艺术创造之高为古代文学家及哲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涵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涵义不必深究;第二,应该帮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和想法,教师要予以更多的文学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员自读自学,迅速增强独立构想问题、分析问题跟解决难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诗句的题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借助和作者政治观念的掌握。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是在学员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跟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情感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颇具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如何的传奇和艰难呢?我们最近一起来看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他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借助课代表布置给老师):

⑴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它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跟他的诗歌风格。

⑵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跟写作目的。

⑶结合课*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吟诵,体会全诗的情感基调。

⑷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⑴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探讨,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讲话,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状况跟作业最终内容。

⑵教师询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格鲁吉亚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流落西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寿春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年,他的母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制约,思想非常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情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后来的堕落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贱民,但也是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观念。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佳作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成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创造。他只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表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蜀道难教案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美术特点,风格雄浑质朴蜀道难教案范文,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丽自然,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更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荒诞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端,恣意挥洒,描写了壮观奇谲的世界,借以表达个人怀抱的焦虑与不平。他责备封建社会的虚伪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词中极力的襟怀之情跟戏剧韵味,千百年来仍然鼓舞着他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画家生平、作品格调、本诗的构思背景跟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集的情感基调跟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更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更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凡杰出的佳作都带有内容丰富、艺术传统多样的特征。因此,学习这种的作品,我们应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禁锢和影响,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看法跟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构思风格、本诗创作背景跟作画目的,在师生介绍的同时学生要予以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大学,课前可以在学生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复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员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表述了蜀道山川的险阻,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象之中的浓厚感情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致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或许出现内乱割据的窘境,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词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教师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强调其朗读过程中的字词和音节的出错,教师要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方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师生在预习中的难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非常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位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难题分给各小组探讨,而只让每位小组探讨本组组员提出的问题。

蜀道难教案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它详细状况而定),每个小组必须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讲话(或帮答案,或提问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同学分给的题目,或本组老师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升的目的。讨论的难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观念内容、写作特征。

教师:

要密切留意每个小组探讨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教师预测问题的方式跟看问题的视角。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探讨后却解决不了的难题使教师课下探讨,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朗读练习。

2、重点鉴赏诗的主要段落的深切含义和重要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长期地查阅资料跟上一节课老师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相当深的了解跟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不过也必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疑问,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提问部分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探讨、交流的方法应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状况:

一是每小组的代表根据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强调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次序和方式,随便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对难题的见解。

活动方式:

学生:

按排序或随意提出自己一直搞不清的难题,或强调对某个难题的见解后,全班其他学员可以随意地、不拘形式地强调自己的见解(或同意或拒绝),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应组织好学生探讨、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氛围,对所有难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表述。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词语意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帮学生讲解清楚,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予以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争论、交流的难题中,找一个你很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⑴《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⑵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⑶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⑷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⑸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哪个?

⑹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哪个?

⑻主旨句在诗句中反复发生三次,有何作用?

蜀道难教案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

⑼全诗的夸张。

⑽全诗感情的脉络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

⑾本诗哪些剧情表现了作家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⑿李白的政治预见性是怎样表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充分了解《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传统的精妙。

2、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最近的看法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是许多特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借助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以及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知道。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式如前。)

三、组织交流

交流方式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讲话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训练学员的底气,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员交流中发生的闪光点要尽快予以肯定,对交流中发生的错误要尽快指出。

四、布置作业

预习课外诗歌《将进酒》。

〖参考资料〗

剑阁赋

李白

咸阳之西,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形胜。前有潼关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肃飒瑟(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尽),我沉吟兮叹息。视东波之南注,悲白日之南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未定,不必问君平。

(注:此诗为天宝二年(746)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君平,西汉人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后两句意在告诉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作家李白的生平跟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愤怒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李白的生平跟创作。

蜀道难教案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传统。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词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文发展的峰,唐诗是中华书法园地的国粹,历经朝朝代代,至今却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涵义,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文学更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文,一般都按它发展的状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唐朝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作家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教师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老师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看到有一句话重复发生了三次,你了解是那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发生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差别的。

⑴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构筑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由来。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汽车遭遇它也只能回家,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中途的可怕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凄凉哀婉的气息,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极其”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暴动,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发生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题旨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作家的准确描写跟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像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像跟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和奇险壮观的景色。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感受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