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案
关于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句子,借助联想和想像把握诗歌的诗意,体会其中隐含的观念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式教学。阅读强调整体认知,字面上的含义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巧妙之处应予以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究。引导学生步入诗词的诗意,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跟文字宝库中更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观念、有诗意、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很是我国哲学宝库中的国粹。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像把握诗词的意韵,体会其中隐含的观念感情。
龟虽寿
曹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指出“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以下词语。
竟时
烈士
暮年
不已
盈缩之期
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后来,南下交州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人生南征北战,历尽艰险,既有过胜利的欣喜,也尝过失败的苦闷。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观念基础。
三、品味、理解文学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下面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厂诗人如何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国内而再次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诗词教案范文,但他必须再次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觉得统—全国符合历史的必须,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身。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提到“神龟”“腾蛇”?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切实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人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详细探讨。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维持蓬勃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那种积极的一生态度是非常漂亮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特征?表现了诗人如何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利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魄。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甫
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
前致词
新战死
长已矣
无完裙
逾墙走
语声绝
泣幽咽
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⑦。
三、指名朗读短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探讨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出现。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至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剧情,是全诗第三部分。
2.
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晚上?第一部分中那一句对下文叙事很有暗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一直出现,人们晚上躲藏以及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方式狠毒,在他们终于入睡的夜晚诗词教案范文,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其实早已睡下了。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本。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词的诗意和作家的亲情。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跟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发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冷寂,心境的凄冷。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叙事,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烈的色调.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孤独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那个词是传神之笔?请看看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可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底色”所造成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愁思主之人哀痛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教师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叙事模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写实,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这么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巧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可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抒发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体验。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象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场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了解时的情境颇为相似。这首诗所体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这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可爱而自得惬意的境界,正是作者成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体验。诗中抒发的这些诠释仍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意境。
清平乐
辛弃疾
一、题解。
“清平乐”是律诗名,这首词是作家晚年饱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范读课文。
三、指名口述文学展现的诗意,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探讨文学创作、写法,讨论以下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乡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他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十分精致柔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这些人物的什么活动?为什么这么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略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场面,表现了乡村和平安宁、自然纯朴的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氛围。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饰而纯用写实,写人物的活动充满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刻画,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场景,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关于诗歌五首教案】相关文章:
1.《诗词五首》教案
2.诗词五首教案
3.诗词五首教案
4.关于诗词五首
5.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6.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7.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8.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故以老旧舰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