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会计”概念的提出者,中国RPARPA财务机器人开发教程
中国“云会计”概念的提出者,中国RPARPA财务机器人开发教程
作者简介
程平(1978— ),男,重庆长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会计信息化博士后,软件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高级项目经理。中国“云会计”概念的提出者,中国RPA财税教育的引领者,春秋战国翻转课堂原创设计者,中国会计学派地图之“互联网+会计”的倡导者,编著中国第一本RPA财务机器人开发教程及第一本RPA审计机器人开发教程。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理事,智能财会联盟常务理事。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首批会计咨询专家,重庆理工大学云会计大数据智能研究所所长,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兼MPAcc教育中心主任,拥有10年的IT行业企业和11年的高校会计教育经历。在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申请会计大数据、财务与审计机器人等软件著作权10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持),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科、国家社科等国家级、省部级与企业委托咨询项目40多项。目前主要从事云会计、会计与审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与项目咨询。
文献出处
程平.RPA审计机器人:理论框架与研发策略[J].会计之友,2021(19):2-7.
原载《会计之友》2021年第19期
程 平1,21.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2.重庆理工大学云会计大数据智能研究所
【摘要】
疫情下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加速推动了RPA的潮流:让机器代替人工去完成重复的、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以RPA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运用,能够代替审计人员完成大量的手工操作,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质量和合规性,让审计人员专注更具“价值创造”的工作。首先,定义了RPA审计机器人的概念和特征;其次,构建了RPA审计机器人的框架模型,并从基础设施层、数据层、服务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再次,提出并阐述了审计机器人的研发流程;最后,深入分析了RPA审计机器人在分析、设计、开发和运用方面的研发策略。期望搭建的理论框架和制定的研发策略能够为RPA技术在审计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RPA;审计机器人;框架模型;研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32;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9-0002-06
一、引言
随着数据科学不断发展,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认知科学等数字化技术融入工作,企业通过使用自动化及智能技术,不断释放自然劳动力,追求员工“更有价值”的工作。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以下简称RPA)代表智能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结晶,是工业革命4.0的必然产物。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增效降本是企业在任何时代都会追求的永恒命题。伴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审计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将为审计工作提供新的动力、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也将为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模式带来较大程度的变革。近年来,RPA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理论层面,毕秀玲和陈帅[1]认为我国推进“审计智能+”建设,有助于满足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应对大数据挑战,解决审计发展不平衡问题,抢占审计发展先机,争得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基于现有基础,正视认识沟通、系统规划、数据录入、数据处理及系统风险等障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技术和人才等优势,采取审计信息化升级、分区域推进、技术分阶段发展的步骤,推进中国特色“审计智能+”建设。张庆龙和邢春玉[2]从理论和应用层面厘清了内部审计数字化、智能化的概念区别与联系,并借助新一代内部审计数字化的特征表现以及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审计实务中的逐步应用,构建出新一代内部审计智能化的通用技术应用框架,以助力内部审计由传统的监督控制职能向便捷、高效的信息化自审计职能转变。
陈伟[3]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机器人和实现审计工作自动化重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RPA技术及其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基于RPA的审计机器人实现方法以及基于RPA的审计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层面,陈琳娣[4]分析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浙江移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并说明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方面的成效。高思凡和曹丽霞[5]介绍了RPA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阐述了审计机器人的应用步骤,分析了审计机器人的效用与障碍。江其玟和朱雪源[6]从技术层面和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分析了审计机器人应用困境,提出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力军,各家事务所、企业予以配合,监管部门与行业自律组织做后勤维护保障,建立“政府顶层设计—监管机构维护—事务所运营”保障体系的审计事业发展解决方案。程平等[7-8]详细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在初步业务活动、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实质性程序、会计分录测试等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审计成本高、审计风险高和审计效率低的问题,并引入RPA分析了审计机器人的运行过程与运行机理,从机器人成本与价值、对人员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探讨了具体应用。综观现有文献,对RPA技术在审计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已经颇丰。
目前,理论层面主要涉及审计自动化的应用思路和审计机器人应用的机遇、挑战、方法步骤和障碍等方面的研究,而应用层面主要涉及审计机器人在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的应用案例研究。从这些研究发现,当前对审计机器人的概念和特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清晰的内涵,其理论框架研究还不够完整和深入,而且对审计机器人应用最重要的影响要素研发策略研究基本未涉及。鉴于此,本文将定义RPA审计机器人的概念和特征,构建RPA审计机器人的框架模型,深入分析审计机器人的研发流程及在审计机器人分析、设计、开发和运用方面的研发策略。二、RPA审计机器人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是通过用户界面使用和理解企业已有的应用,根据预先设定的业务处理规则和操作行为,模拟、增强和拓展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过程机器人教案模板,自动完成一系列特定的工作流程和预期任务,有效实现人、业务和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的智能化软件[9]。RPA审计机器人(以下简称审计机器人)是一类遵循既定的程序和步骤,将审计领域发生的各项业务梳理加工,经RPA技术转换到审计业务流程自动化系统中,辅助审计人员高效地完成重复、机械、易于标准化的结构化审计任务,能够实现审计人员、审计业务和信息系统一体化有效集成的自动化软件。
在审计工作中应用RPA技术,通过调整组织架构、重塑审计业务模式、优化审计业务流程,将会极大地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并把审计人员从高度重复性、结构化、无需复杂判断的审计任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更加集中精力于审计风险更高的工作任务上。(二)特征虽然RPA可以实现流程的自动化,但是并非所有审计工作机器人都能胜任。审计机器人作为审计人员和审计系统之间的“粘合剂”和“连接器”,是非入侵式的部署,能够有效降低传统IT部署中的风险和复杂性。审计机器人是在电脑端部署的软件,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使用,不受区域影响。使用审计机器人将每个审计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录入并执行其中的操作,可以避免人工长时间操作系统出现疲劳导致的错误,从而有效降低错误率,同时,还可以减少相关人员接触敏感数据,减少欺诈和违规的可能性,让操作过程隐藏在人们面前。此外,审计机器人开发使用的是说明性步骤,通过记录、应用便可配置完成。基于以上的理解和分析,审计机器人作为RPA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不是代替审计人员,而是人机协作共生;不是代替现有系统,而是非侵入式的业务协同;部署无区域限制,可以全天候工作;错误率低,合规性强;安全性和可靠性高;低代码开发,可拓展性强。三、RPA审计机器人框架模型构建基于RPA审计机器人的概念和特征,考虑审计工作本质上是一个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数据输出的过程,融合RPA机器人开发、部署与管理的需求,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财务报表审计应用为例,本文构建了RPA审计机器人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审计机器人框架模型分为五层:基础设施层、数据层、服务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形成了审计机器人完整的体系架构。基础设施层是审计机器人的运行环境,包括服务器、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存储和混合云,保障机器人能够安全、可靠地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工作。数据层为审计机器人的工作提供数据保障,实现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和相关文件中采集业务数据及财务数据,以及从互联网上采集审计业务相关的外部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三种类型,通过数据预处理后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存储,保存在数据库或者形成数据字典、工作底稿及报表报告等模板文件。服务层为审计机器人开发提供所见即所得、即插即用的功能组件。审计机器人的开发涉及RPA的基础能力和AI能力,其面向应用场景进行开发的过程是对基本命令预制件、鼠标键盘预制件、界面操作预制件、软件自动化预制件、数据处理预制件、文件处理预制件、系统操作预制件和网络预制件进行组装使用的过程。在审计机器人开发过程中,AI能力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能够将图像识别成文本;NLP技术能够进行文本处理,包括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ASR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将声音转化为文字,而TTS技术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ML机器学习主要是决策树、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贝叶斯学习等算法的应用,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计算的方法模拟人类的学习行为,从历史经验中获取规律(或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新的类似场景中。
平台层为审计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包括流程设计平台、机器人和管理控制平台三部分。流程设计平台能够提供脚本开发、函数调用、测试运行、调试纠错等功能,服务于审计机器人的开发过程。机器人是流程开发后的部署,通过脚本运行,实现系统自动登录、数据提取与处理、执行控制台命令等。管理控制平台能够进行流程管理、流程触发、人机交互以及对审计机器人的运行管理等。应用层是RPA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审计机器人的具体实现。在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方面,可以实现初步业务活动审计机器人、会计分录测试审计机器人、函证程序审计机器人、主营业务收入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应收账款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销售与管理费用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审计报告与附注生成审计机器人等自动化应用。四、RPA审计机器人的研发流程审计机器人是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具体应用,是高需求分析、低代码开发的融合实现。审计机器人的研发包括四个阶段:审计机器人分析阶段、审计机器人设计阶段、审计机器人开发阶段和审计机器人运用阶段。其流程如图2所示。
应用场景的分析和选择决定审计机器人的应用价值。审计机器人分析阶段的主要分析点包括审计机器人应用场景、业务流程和存在的“痛点”,该阶段是对开发什么样的审计机器人的一个系统的分析与设想,是一个对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并表达的过程。审计机器人设计阶段分为数据标准与规范化设计和机器人自动化流程设计。数据标准与规范化设计包括审计数据采集、审计数据处理和审计底稿与报告三部分内容。机器人自动化流程设计是针对现有审计工作中的“痛点”,结合RPA的特点,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优化或改进机器人教案模板,形成审计业务的自动化流程框架。审计机器人开发阶段是在确定开发规范的基础上,采用RPA软件进行低代码开发实现,验证和修正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器人运用阶段分为价值与风险、部署与运行、人机协作共生三个部分。价值与风险是分析审计机器人在效率、效益、质量方面的提升和ROI投资回报情况,以及针对审计机器人在运用过程中的风险如何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部署与运行是分析机器人在客户端或控制端的部署形式,以及集中式、分散式或联合式运行模式的选择。人机协作共生是该机器人运用后,岗位及职责如何重新定义,如何与其他审计机器人和审计人员开展协作。
五、RPA审计机器人分析策略(一)应用场景应用场景是指审计机器人被会计师事务所使用时“最可能的”所处场景,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情况、被审计单位情况和项目情况等方面。为了真正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痛点”及RPA的应用需求,需要对应用场景进行详细的分析或预期。会计师事务所情况,需要对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业务服务类型、人员规模及结构、人均创收和审计信息化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被审计单位情况,需要对企业性质、企业规模、行业类别、经营情况和信息化条件进行重点分析。信息化条件主要指被审计单位目前的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它对审计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有着显著的影响。项目情况需要重点分析该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等。(二)业务流程在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审计业务需求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出最完整的业务流,目的是确保业务需求定义完整、清晰,且能够平衡和调和不同业务的需求差异,并将所有业务活动及场景全面覆盖,为自动化流程设计奠定基础。审计业务流程分析与梳理包括定边界、识活动、识场景、理规格四个方面。在对审计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时要考虑到业务目的,并结合流程架构说明识别业务的上下游关系、输入输出和业务环境依赖。
而且没有任何人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