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案_四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爬山虎的脚教材简析:本文语言朴素,描写爬山虎的脚生动具体。课文主要分两 教材简析: 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爬山虎美丽的树叶;第二部分 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个地方、长什么样,爬山虎 的脚是怎么爬墙的, 爬山虎的腿触着墙跟没触着墙时的不 同状况。文章的这两个别之间似乎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没有爬山虎的腿这么拼命地一步一步往上爬, 就没有这满 墙的黄色波纹似的树叶。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诵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征;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式,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以说代教。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按照课文的次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 的,整体认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份的特 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教学课时: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奇妙的,你们曾追随老师一起 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 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认真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板书课 题、读课题) 2、对课题质疑。
如果你是作者, 你会从这些方面去写爬山虎呢?叶圣陶爷爷写了 爬山虎的什么方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认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表格式教案,在读中注意这种两个问题:(1) 圈出课文的字词新词。 (2)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哪些? 2、汇报交流:(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更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校长, 领读词语。(2)你看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哪些? 三、自主研究,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更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 段认真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这些感受跟收获?可以和 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 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树叶的这一段你哪些收获? (1)读了第二自然段,谁来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生自由 汇报。) 师: “新鲜”这个词我们常拿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 形容什么了?你感受到什么? 师: “拂过”是哪个意思?如果把“拂”换成“吹”行不行? 为什么?(生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叶子的动态美)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感觉叶圣陶老爷爷笔下爬山虎的 叶子怎么样?(特别美)师:是的。爬山虎的树叶确实太美,谁可读出这些美来?老师 为他们配上音乐跟爬山虎的各种照片,能读得很美吗? 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如何的呢? 爬山虎的树叶那样的葱郁、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 着巨大的关系。
出示照片:谁可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哪个地方?脚 的样像什么?颜色是如何的?课文是怎样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 样子变成什么?把脚如同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明白最细。这么 细的腿,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 爷爷观察得更认真多准确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很可看出他观察十 分细致了。 话题三:怎么爬的 师:小组合作学习(1)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句。(2)小组 探讨爬山虎爬墙的动作,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 脚爬上去的?孩子们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朋友的背当墙来爬 一爬吧!一会看谁“爬”的更精彩。 汇报交流。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呢? 谁可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没有触着墙的, 枯萎了, 触着墙的, 脚巴在旁边的非常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哪些?可 见爬山虎的腿巴住墙是如此稳固啊。风能掀下它,不使它再次往上爬 吗?雨能阻止它向上攀爬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极其不屈不挠的 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造成了哪些新的体会?请带着这些 感受再读最终一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跟爬山虎脚的特点。
叶圣陶老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 的树叶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如次生动、具体,这是为 什么呢?(生自由说)总结写法。 2、仿《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式,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 处看爬山虎的脚表格式教案,再从近处看,特别要认真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哪些特 点,再把它准确写出来。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这篇短文的课堂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教学 交给教师, 把读书权还给学生, 把说话权给学生,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让教师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教师自 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瓶颈,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 应写的练习,使课本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推动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 效果。
你们都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