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文字”在文中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饱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很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神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这些自然现象,作者推动我们去认识、了解这种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构架方式。作者多处使用形容的句式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物理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变成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河边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通常”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形容既具体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提高了表明的文学性,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恰当、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除了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应勇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常识,树立构建自然奥秘的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懂得应勇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四、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看看老师身上的表情是哪个?那你可读出我身上蕴含的文字。真不简单!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起印在课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最近,我们要讲的文字又不是写在白纸上跟印在书本上的文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齐读第一段。
默读课文2-3段,思考:
1、神奇的天书向我们介绍了那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在文中圈出)
2、人们从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中可以了解些什么?(用直线划出)
学生交流。
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更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段。
3、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4、由此可见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了解了哪些?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读课文的第三段。
2.读后汇报
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哪个知识?
所以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
3.拓展思维,积累谚语
你们还了解与气象有关的谚语吗?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奇妙的天书啊!不仅有奇特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块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什么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段。
1.自学要求:默读4—6段,介绍了那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哪些?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体现出(地质的变化)
(4)齐读第5段。
(5)同样是木头,这块花岗石又是如何来的?找出词语中的词组。(搬爬带走)
(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那个字体会回来的?(爬)
(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化)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跟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
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表述重点仍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他们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知道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起了这些。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富有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当这些树叶变白的之后,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望着这枫树林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我不禁想到了古代作家杜牧的词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我既想起了岑参的词句:“忽如一天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帮了我们美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哪个。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截图)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现在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理亲自为它参加葬礼。大自然用这些方法理智而智慧地告诫他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出示琥珀图片
介绍琥珀的产生,你了解这以前出现的故事吗?
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