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目标确认的根据】
总体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原则。
学段目标:
阅读文学作品的目标:
①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②阅读教学要加强培养教师感受、理解、欣赏和评判的素养。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③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涵义,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品味作品中充满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建议:
语文课堂应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观念和习惯,引导学员把握语文学习的方式,为教师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遵从学生的个体变化,鼓励教师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评价建议: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判,着重考察学生诠释形象、体验感情、品味语言的水准,对学生独特的体会跟体验应加以鼓励。
评价结果的展现形式,根据实际应该,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运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感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跟语言所打动,而忽视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剖析。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员多读多思多探讨,理解人物形象,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
3.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手法范进中举表格式教案,以夸张讽刺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后来社会的世态炎凉。范进正是在这种的环境中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殿试考场上,终于在垂老之年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疯的太荒谬,也更可笑。范进的悲催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而是那个时代的悲惨,更是民族的悲哀。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化与罪恶有很深的知道,同时也有便于学生在非常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升教师阅读跟鉴赏文学名篇的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掌握本课字词成语,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理清本文结构思路。
2.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3.学习鲜明的对比技巧跟高度的讽刺艺术。
4.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差异对比。
难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技巧跟高度的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评价任务1
学生通过初读课本,把握情节结构。
1.学生可熟练掌握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相关常识,大致知道明清科举考试知识,准确默写字词成语。
2.学生借助速读课本,整体认知,把握课文结构。
明确问题: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排序,小说能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发生了这些人?写了什么事?
评价任务2
学生通过再读课本,分析人物形象。
3.由问题“在这种人物中,你认为谁更能厌可恨?为什么?”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明确以下问题)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心态出现了这些差异?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种变化?
(小组合作研究,圈点勾画,完成对胡屠户形象的剖析与小结)
(2)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既送房,他如此做的目的是哪个?他是个如何的人?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差异体现了哪些问题?(完成对张乡绅形象及意义的评述)
(3)众乡邻们的变化表明了人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分析众乡邻形象,了解范进的所处的社会环境)
(4)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出现了如何的差异?性格上有了如何的改变?
(5)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表明了哪些问题?“治疯”的主意是由报录人说出有哪些用意?(6)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戏剧还是悲情?(学生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和字有辩论并总结范进形象,明确范进悲剧的社会意义)
评价任务3
学生通过精读课文,体会戏剧技巧。
4.课文是如何淋漓尽致地描绘范进发疯的丑态的?(要求教师依据课文内容模仿舞蹈范进卖猪,喜极而疯,挨屠户打的片段)
5.重点段落赏析。(学生轮流点评赏析)
6.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么的效果?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评价任务4
学生通过解读课文,总结本文主题。
7.你从范进的这些变化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8.古代像范进这样的人读书是为了追寻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现在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跟你的准备。(学生自由发言)
9.总结本文主题。(让学生填空完成)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10分钟)
1.导入: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尤其是金榜题名,一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然而,更多的贫寒学生,埋头苦读了几十年,依然美梦成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看看年近半百的范进,在已经考中举人之后,命运出现了如何的戏剧性变化。(板书课题)
2.解说文题:(PPT展示)
简单介绍明清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致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3.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介绍)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桐城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士族世家,曾侄孙,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状元。吴敬梓少年是热衷科学,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科举,皆未中举,读书生活让他暴露出反叛的性情,父母过世,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穿人性丑恶,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富贵,贫贱,看穿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纪传体长篇讽刺漫画,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全书以拒绝科举制度和专制礼教的戕害贯穿中心。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导致的偏激迂腐,恶劣的社会风气。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权贵的活动跟精神风貌。作品展现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有:《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老残游记》。
4.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把握:
作揖(yī) 带挈(qiè) 醺醺( xūn) 簿子( bù ) 绾( wǎn)啐( cuì) 簇拥( c ù) 攥( zuàn ) 相公(xiàng) 行事(háng) 长(zhǎng)亲 腆着(tiǎn) 嗑(hē) 讳(huì) 解员(jiè) 兀自(wù) 锭子(dìng) 瘟(wēn) 踹(chuài)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更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板块二:速读课文,整体认知,把握文章结构。(10分钟)
1.师: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排序,小说能分成哪两个部分?
生:中举前跟中举后
2.师:中举前、中举后发生了这些人?写了什么事?
(学生四人为小组探讨并推荐代表用简单的语言评述回答)
生:
人物: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
事件:
中举前
范进中了秀才,众人却瞧不起他,岳父胡屠户也赞扬挖苦他
中举后
①断炊烟,范进卖鸡
②见喜报,范进发疯
③打贵人,胡屠户治病
④送礼物,张乡绅造访
板块三:细处着眼,前后对比,揣摩人物形象。(20分钟)
师:在这种人物中,你认为谁更能厌可恨?为什么?
生1:胡屠户
生2:张乡绅
生3:众乡邻
胡屠户
1.师: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心态出现了这些差异?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种差异?(学生在文中筛找出答案,小组代表轮流作答,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
具体表现中举前中举后
⑴贺礼不一样一副大肠一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⑵称呼不一样现世宝癞蛤蟆范老爷文曲星贤婿老爷
⑶评价不一样烂忠厚没用的人才学高品貌好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尖嘴猴腮相貌体面
⑷态度不一样大骂啐在身上打不得低头扯衣襟
借钱不帮拿四五千钱
⑸走时不一样横披衣服腆着脖子去了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
(6)对孩子婚姻的看法不一样:“倒运”,“累了我多少”
“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2.分析细节描写:扯衣服“连斟两碗酒饮了,壮一壮胆”手痛高声叫如小丑一般
3.师:这些表现表明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卑的小市侩形象。
(通过中举前后胡屠户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胡屠户的理解,生剖析总结,师板书关键词。)
张乡绅
1.师: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既送房,他如此做的目的是哪个?他是个如何的人?(师引导学生分析)
中举前:不管不理
中举后:送金、赠房
生1:⑴拉拢的目的扩大关系网
如能京报连登皇甲大靠山
当知县小靠山
不当官,仍可结官府同谋、帮手
⑵手腕谢罪叙说师门赠礼
生2: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他跟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仰仗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好为日后升迁发展作伏笔。
师:由此可见张乡绅就是一个居心叵测、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政坛老手。
2.师: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哪些?
反映了后来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意在使学生借助各种人物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差异,进一步理解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弊端)
众乡邻
1.师:众乡邻们的变化表明了人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中举前: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出榜无早饭米,可众乡邻无人问津
中举后:⑴拿鸡、酒、米、搬桌拿凳
⑵胡屠户制疯打晕范进,众乡邻一起上前救助
⑶寻回丢了的鞋,替范进穿上
众人性格:嫌贫爱富、前倨后恭,显出了趋炎附势的神态
(写众乡邻的目的:说明封建科举制度的毒瘤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足见世态炎凉,无怪乎产生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了)
【课堂小结】
小说中三类人的差异,反映出当年他们对有钱有势的人刻意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淡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而范进就生活在这种的社会环境中,难怪他这么如痴如醉地追寻功名,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加强主题。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这些技巧。
第二课时
【导入】(简单问答字词及哲学知识,温故知新)
板块四:再读课本,深入探讨,欣赏主要人物。(15分钟)
1.师: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出现了如何的差异?性格上有了如何的改变?(学生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并探讨预测)
预设答案:
中举前中举后
经济状况:住茅房赠房
每日小菜饭拿蛋送猪
母亲常挨饿背米送酒
乡试无盘缠送银
社会地位:岳丈羞辱斥骂贤婿文曲星
众邻不理睬称二爷
张乡绅不识范进巴结
性格态度:“岳父见教的是”“噫!好了!我中了!”
唯唯连声千恩万谢“晚生久仰老先生”
借钱被揍得摸门不着再三推托,方才把银子收了。
2.师:综合中举前后的种种变化,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自私刻薄,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父亲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于地艳羡功名富贵。
3.师: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表明了哪些问题?
生: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穷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心灵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后来看,范进已开始作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很快表现出虚、圆滑世故的性情。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未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甘受屈辱、唯唯诺诺、热衷功名逢迎自如、虚伪世故(板书)
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