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语录:中国要利用美国而发展起来,因此与美国维持友好关系对
人民日报:试图以认怂解决问题的战略属于错误认知
新浪网2018-08-17
人民日报 沈 逸
在美国政府近期宣布对中国340亿美元商品征收25%的关税,而中国予以对等反制之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升格成为贸易战,基本上已经不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了。
第二,技术方面,美国长期对于中国高技术出口采取各种手段严格控制,以至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出现如今的不平衡。中美双方就农业政策与农产品(,股吧)贸易、中国自产熟制禽肉输美、中美禽肉双向解禁与对等贸易、美国大豆合作研究、中国输美乳制品和水产品自动扣留措施、美变更鲶鱼监管机构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并就中美农业合作下一步工作达成基本共识。如果中国政府经济智囊人物没有看清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中美投资协定的要害,没有认识到资本项目开放与该投资协定之间紧密关联的秘密,那么,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美战略关系方面,中国的国之利器极有可能成为“中美夫妻论”的谄媚礼物。
1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跟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握手一鸣惊人,5月间两人在北约会议见面,马克龙用力握手到指节发白,上周特朗普访问法国临别时,马克龙又依依不舍握住特朗普的手,大约握了半分钟,特朗普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提及马克龙,不忘笑称:“他喜欢握我的手。不仅如此,安倍在与特朗普会晤时的“深情”握手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被媒体描述为“尴尬”的19秒。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及英国脱离欧盟(eu)导致对保护主义的担忧蔓延,在此背景下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否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将成为焦点。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达成协议的那一刻开始,欧美媒体就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保留、狐疑乃至消极或者是否认的态度,认为无论是从产业结构、利益诉求,还是从谈判决策制度架构等各方面看,特朗普—容克声明更多是一种象征性、原则性的政治表态,充满了特朗普谋求个人国内政治声望,以及容克牺牲欧盟其他成员国利益谋求德国汽车工业免税的私货。
如果认真解读那些席卷社交自媒体平台的奇文,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全文透出的核心意思是:敌人是如此强大,打也打不过,索性就从了吧,降了吧,怂了吧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一切就都天下太平了。换言之,与其说这是美国对华舆论战的炮弹,不如说是部分国人某种认知的产物:中美这轮贸易战,怂一怂就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上述自媒体帖文极其“热心”地直接替美日欧三方在24小时内签署一个零关税自贸区,并直接完成WTO规则升级,导致中国“陷入绝境”的背后,不过是在寻找一个体面投降的高尚理由罢了。可惜的是,帖文既没有事实根据,也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这让笔者不由想起尼克松记录的他和赫鲁晓夫的一次对话——赫鲁晓夫问尼克松:(美国)究竟想要什么?尼克松写道,我本来想说和平,但是担心赫鲁晓夫接下来会说,向我投降,我可以给你和平,于是我(尼克松)回答:我们要的是有尊严的和平。
直面这一挑战,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顺应历史任务的演进,强化了对话机制的精准性和务实性,通过着力于贸易再平衡、中美协议、高新技术合作等要点,有望逐步形成全局性的机制突破,进一步释放中美经济的内生吸引力。直面这一挑战,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顺应历史任务的演进,强化了对话机制的精准性和务实性,通过着力于贸易再平衡、中美协议、高新技术合作等要点,有望逐步形成全局性的机制突破,进一步释放中美经济的内生吸引力。第一种类型:烈风光翼、雷霆怒刀、极地圣盾、碧凌圣枪、光辉剑神。
但比较不幸的是,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这种试图以认怂来解决问题的战略,属于美国学者杰维斯定义的“错误认知”,源自对历史的错误学习和一厢情愿的思考模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里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没有认识到美国主动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和升格成为的贸易战,具有显著的预防性行动的性质,是霸权国家对其认定的挑战者所采取的行动,并非纯粹普通意义上的贸易摩擦。2017年特朗普总统的前首席幕僚班农在日本有个演说,其中较为直白地解释了特朗普政府通过发动特别301调查对中国采取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抓住一个3—8年的机遇期,对中国冲击和挑战美国霸权的行动作出系统的回应;这种冲击和挑战,是中国基于自身经济长期成长,在可见的未来,从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产业发展、国民经济体量等方面冲击美元霸权,进而实质性地动摇和影响美国的整体霸权。
西安事变只是解决了建立统一战线问题,并不等于毛泽东愿意认真执行,毛泽东采取了“两只帽子”的手法,需要演统一战线戏的时候就戴新做的国民革命军式样的帽子,不需要演戏时就戴红军帽子。虽然作者将思考分为六种中性的颜色,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每一件事情时,每一顶帽子都必须戴一遍,它依据事情的性质和程度而定,比如在做一个投资决策时,前期的数据与信息收集、整理(白色帽子),关于投资的收益(黄色帽子)和投资的风险(黑色帽子)等方面将会作为重点进行思考,而投资者个人的情绪(红色帽子)将被更多的理性思考所代替。正面的12条经验是:树立威信在于不轻易变更号令,给人恩惠在于奖赏及时,当机善断在于能顺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战胜敌人在于掌握了敌我双方的士气:进攻取胜在于出其不意,防守坚固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不犯错误在于守法度,不陷于困境在于有准备,谨慎在于防微杜渐,明智在于能处置大事,消除祸害在于果敢善断。
其二,没有认识到今天的美国已经不是历史上和记忆中的那个想打谁就打谁,而且就能打倒谁的超级大国了。基于对脑海中无敌超级大国的认知,没法打,打不起,打不赢,只能“忍”,或者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国际社会,就非常顺理成章地成为选择。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个意义上的认怂解决论的再度出现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巨大的悲剧,尤其是对持有类似观点的部分知识分子群体来说,更是如此——20世纪30年代,在面临日本的威胁和挑战时,决策者一度将赌注压在了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组织的善意上。效果如何,有目共睹。
又或者一些军事和政治主义类的《奥巴马的战争》,《超级大国的崛起与陨落》,《美国与越南1787-1941》,《钱可以买到最好的民主》《霸权还是生存:美国谋求全球优势》...。2016年大选特别是两党初选阶段,极化对峙的民主、共和两党各自内部也较为集中地爆发了不同政治理念或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比如共和党党内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反建制派”崛起,或者民主党党内“新民主党人”希拉里与“进步主义民主党人”伯尼·桑德斯的激烈竞争。在共和党人和倾向于共和党的注册选民中,认为生活比50年前变差的比例达到66%,是民主党人的两倍多,民主党人和倾向于民主党的选民这一比例仅为28%。
其三,没有认识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常有趣的是,国内某些认为贸易顺差国打不过贸易逆差国的研究,与美国总统贸易政策智囊纳瓦罗的研究,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认知的贸易,基本都是贸易教科书上英国出口毛呢,葡萄牙出口葡萄酒之类的贸易。现实是,贸易战开打之后,受影响的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将生产线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工作机会,从美国转移出去——被特朗普盛赞的哈雷摩托这么做了;宝马也在考虑转移生产的问题;美国国会更是悄悄地要通过立法程序,减免1660种在美国无法生产的商品面临的因贸易战而提升的关税,其中半数来自中国。全球产业链,以及中国在其中基于比较优势的深刻嵌入,本质上就不是可以通过关税政策来扭曲的客观进程。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对策分析,终将得出相当程度上偏颇的结论。
其四,将认“怂”当成一种振振有词的战略,源于对总设计师韬晦战略的碎片化随意解读。如果做一个词频分析,大致可以发现,贸易摩擦至今,“韬光养晦”突然在很多地方成了“民间国师”解决中美关系的最爱。对他们而言,虽然有理由相信他们认真读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太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能让普通民众把总设计师提出的“韬光养晦”与他们主张的“认怂”等同起来,那么他们的话就多少有了些说服力,或者是迷惑性了。不过,总设计师说的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绝不当头。这里的头,是取代苏联的位置,去当冷战时期阵营对抗的头。不当头,不扛旗,是指不要做和实力不相匹配的事,而不是任由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予取予求,却保持所谓的唾面自干。中美关系的发展,从来遵循的都是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的辩证逻辑,而非任由美方作威作福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中方却照单全收。
修正上述认知偏差,是此次中美贸易摩擦——贸易战过程中中国要接受的第一个检验。它检验的是中国,尤其是中国社会的各方群体,是否具备了必要的战略意志,去迎接伴随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所必然承受的战略压力。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是稳健前行迈向新未来的开始。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原载8月16日《光明日报》)
好喜欢这一次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