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诗意与画境之间的融通美育平台
身在苏州,拥有苏州园林这样的优质美育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地方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完善美育工作,是地方美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依托“园林景观”主题美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研究园林文化,为文化理解奠定基础
苏州园林虽然是人们的居所,是历史、文化、艺术的综合呈现,但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在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如何充分发挥园林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园林诗画环境的融合”主题研究,通过读园林诗词、品鉴意境、画山水画等方式加以改进。诗,并表现诗中的意思。学生的文化理解。
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线“SAWA,我来告诉你艺术”
“SAWA我告诉你艺术”是学校教师为增进学生文化理解而开展的艺术分享活动。本次活动采用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苏州园林表格式教案,让学生自主选择艺术选题,并通过线上线下演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三个阶段进行。
学生分享“SAWA,我告诉你艺术”
第一阶段:设置驱动任务。根据任务清单,学生选择与园艺相关的课题进行自主学习。第二阶段:自主探索与展示成果分享。同学们根据任务列表主动搜索信息,制作PPT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学习成果从课堂到校园文化艺术节再到校园公众号,全方位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第三阶段:保存学生演讲的视频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此外,学校根据“苏州园林”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从“文化传承”、“园林色彩”、“园林”四大板块开展“SAWA,我告诉你艺术”符号”和“花园故事”欣赏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园林写生、体验表演、新闻采访等方式学习苏州名园,通过对小桥、铺路、漏窗、太湖石、苏式等园林元素的特殊解读,分析园林和绘画盆栽。文学与戏剧的关系,拓宽学生思维的维度,提高学生对园林的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让本土优秀文化在学生心中绽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园林视觉符号和色彩系统研究提高学生审美判断和艺术表达
“形象简而不丑,意繁而不繁”。崇尚简约和寓意,构成了中国审美心理的基本品质,并将其概括为中国艺术的审美品格,这也体现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在园林中的建筑、叠石、植物等物的设计中,有大面积的留白,虚实并存。虚拟现实、缺景、借景、园林造景之间的换景等美的规律,使园林的形式结构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和张力。
从月亮门到太湖,从亭台楼阁到曲桥,从水景到绿植,这些园林中的经典元素具有很强的文化辨识度。
在以“园林景观”为主题的艺术课程中,对园林色彩的研究不是对园林自然印象的复制,而是一种分析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心理、色彩韵律等方面入手,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园林色彩苏州园林表格式教案,然后结合园林的物理和形象元素,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进而促进学生色彩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种途径实现。
(一)实行模块化教学,实现人人参与
学校在学科框架下实施和开发中国画和版画两大模块,即:1-5年级中国画课程和6-8年级版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园林景观”为主题,将园林视觉符号和园林色彩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单元主题课程,深入开展普及教学,让学生通过艺术课上的地方文化。
“园林景观”单元教程教学展示
(二)统一项目,但不一样
形式的创新不一定要标新立异,关键在于先进思维和表现的提升。学校整合社区活动内容,推进“园林景观”主题项目式学习。通过读图、艺术表现和创作实践,深耕传统艺术(国画、版画、苏州泥塑、剪纸),学习西方艺术(油画、粉彩),创新跨学科融合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性格。
国画社教学场景
中国画界注重用反映传统文化的笔墨技法表达园林的审美情趣。同时,用实验材料和中国传统色彩来表现苏州园林,注重用笔墨表现形式和神韵。
版画社区探索园林的视觉符号,通过园林元素的提取和重组,实现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再生产的创新。运用刀笔水印藏书的表现形式,探索水印版画、综合版画、彩色版画的研究与创作,尝试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藏书。
学生“园林景观”作品展示
张秋子版画作品《园林艺术风景》
油画界探索苏州园林独特的光影之美,以园内漏窗和苏州桥为对象载体进行特殊创作。将油画中的干画法、湿画法、综合材质纹理等画法与静谧的苏州园林意象相结合,完成奇异而生动的园林作品。
粉彩社区表达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重点探索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的内涵。
粉红画社学习场景
剪纸社着重探索苏州园林的物与影,思考如何将单色和彩色剪纸手法融入园林造型和环境背景中,实现园林的视觉表现。苏州园林。
苏州泥塑学会专注于探索苏州泥人的造型和表现方法。采用浮雕和圆雕两种表现形式,以昆曲中孩子们的嬉戏场景为主线,采用揉、揉、压、涂、彩、描金等方法塑造造像,以展现神态。苏州园林中的生活场景。
探索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学校本着“为未来而教”的教学理念,组织开发了融合学科的STEAM理念校本课程,实现了以“园林景观”为主题的跨学科研究。在多学科的交织下,进行“苏式园林”微景观的重构设计。
《园林景观》STEAM创作作品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组织学生走进花园进行调研,明确亭台楼阁的布局思路,了解假山和水池的设计,观察近景和远景水平。学期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施工方案,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工程、陶瓷、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际应用,学生不仅可以在跨学科综合STEAM概念课程中逐渐领略园林之美,领略园林的美学特色,还可以掌握简单的设计技巧,独立建模并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园林特色饰品。在这样有趣而有意义的课程活动中,学生们体验到了设计、制作、评价、改进的完整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以“园林山水”为主题的美育课程实践中,学校不仅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还以国画、版画、油画、剪纸等架上绘画方式呈现,还“打造”了一个集陶艺、3D打印、苏州泥人、园林微景观为一体的“园林景观”工坊,成为学校的一张美育名片。
“园林景观”工作坊介绍
数据监测显示,在学校开设以“园林景观”为主题的美育课程后,发现学生在艺术表现、形象阅读、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增强了学生的苏州地方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学生也更愿意参加各种展示苏州地方文化的活动。
“园林景观”课程学生反馈问卷数据图
最后,学校美术老师将“园林景观”这一主题的研究提升到理论层面,编写了“园林景观”校本教材,使学校的艺术特色越来越鲜明。因此,学校获得了“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园林景观》校本教材部分
本文摘自《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8期
《依托“园林景观”美育课程提升学生审美品格的实践研究》
《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8期
那还不感觉用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