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课堂教学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之课堂教学技能的区别

2022-09-13 07: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技能。 1994年,国家教委教师司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大纲(试行)》,规定师范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教学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上岗。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技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水平时,课堂教学技能往往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既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原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核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熟练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很难有效地组织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想学好每一门课,需要很多技能。在本书中,我们重点介绍了备课技巧、讲课技巧、课堂技巧、教学评价技巧和学习评价技巧等基本的教学技能,这些都是一堂好课堂所必需的。技能。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获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备课,如课堂教学和评分作业,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个人不起作用。

一、备课意义

所谓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做的备课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特点,以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加工。课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方法,策划教学活动。一般来说,备课可以分为狭义备课和广义备课。狭义的备课是指编写教案,是指教案的设计和形成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包括教学内容的准备、教材的组织、教学程序的设计和教学设备的准备。备课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也是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途径。

二、新概念下的备课要点

(一)备课是对教学过程的细致教学设计,既包括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包括教师的创造性工作。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备课就是用系统的方法,针对人的因素和物质的因素做出具体的计划。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教师面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生活。如何将它们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系统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入思考。每节课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非常恰当和清晰的认识。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自己选择和组织的教学内容,做到完全融为一体,仿佛是自己创造的一样,才能讲自己的教学,互相学习。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激发学习兴趣。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和课堂物化的计划

说到内化,人们更强调让学生内化。教师是否将教学内容内化,或者能否内化教学内容,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再有经验的老师,如果不能“内化”,就只能做知识的奴隶,只能做“讲者”。教学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教师将目标教学内容内化,以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为支点,其次是学生对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师所教内容的内化。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内化知识。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科本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教师对知识的激活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化的、没有感情的。体现就是使静态的、僵化的、没有情感的知识动态的、鲜活的、情感的。知识的具体化和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每节课的内容首先要对教师来说是充实的、动态的、情感的,然后才是学生的新奇的情感成分。只有这样,才能再现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师生的生成。

(三)备课是开发、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瞄准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质、和谐发展意识” ;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传统意义上,只注重“写教案”的备课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和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说到教学资源,很容易想到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等文字资料。事实上,这些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资源的内涵将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一切可供教学使用的东西,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都可以说是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和经验,以及课堂随机产生的人力资源和条件资源,都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和配置,不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要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学生心灵的和谐同步发展,使兴趣、注意力、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同步和谐发展。

(四)备课是学生的研究和关注

教师除了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外,还要不断地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同点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在教学中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的存在、尊重学习中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教学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作为中心,知识的传播不是教学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教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对应,一生只准备一份教案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将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书本知识;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闲时间和空间;备课时要注意学生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备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为学生创造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况;备课要注重学生群体特有的独特文化,营造师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因地制宜,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组织形式。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需要社会每一位成员终生学习,尤其是教师。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体现国际课程的大趋势,即“三五年小变,1989大变”。教师教学职业的不断发展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教学经验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反思和回味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主要在就业前形成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年一个教案,一个十年不变的教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找到不断学习的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再学习时,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用成熟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变视角,更新内容,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备课基本内容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2.研究资料。尤其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材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维度目标的具体表现,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确定关键教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3.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择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基本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研究实例和练习,设计测试方法,巩固和加强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和内容,还要精心挑选和设计例题和课堂练习,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覆盖面。例题和习题要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密切相关,兼顾深度和广度,体现层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研究教学的教材。寻找教学内容的教育切入点,尤其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6.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以及学生现有的基础教案教学过程怎么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7.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重点)、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方法、反映教育因素、教学总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作业、板书设计等。

8.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提高其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一。

四、备课基本要求

新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在备课过程中系统地规划整个教学活动,还要将一般的教学理论具体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学习者的学习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运用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点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案教学过程怎么写,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实施的设计,是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师提出想法和决策的过程,是系统分析和分析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明确、规划科学、系统有序,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纠正和重新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特别注意科学性和创造性。因此,备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