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大还是小》教案+教学精彩片段+反思

2022-05-06 20: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提示:在学生说话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是动物身体比大小,可以是胆量比大小,可以是物体体积比大小,可以是作用比大小,可以是眼镜度数比大小等,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

过渡:你们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说说原因。(指名回答)有位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

板书课题(板书:大还是小),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

(2)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将每个自然段都读通顺。

③再读课文,每读完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自己知道了什么。在遇到问题的地方做好标记。

提示:学生在读书有疑问时,引导学生借助一些符号做好标记。例如,可以用波浪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用着重号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用问号标记自己遇到的问题等,为高年级的批注读书打好基础。

2.小组合作,组员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组内成员帮助解答。

3.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生字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若有误,其他学生举手正音。

注意:“自”是平舌音,“时、穿”是翘舌音。“时候”中的“候”、“衣服”中的“服”在这里都读轻声。

①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

②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片段教学教案怎么写,感受“候、服”的读音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2)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运用加减法识字。如:日+寸=时;块-土+忄=快

注意:竖心旁是本课新学的一个偏旁。带竖心旁的字,一般和“心”相关,如情、恨、忧等。

②运用比一比的方法识字。如“自”与“白”“目”,“己”与“已”。“自、己”还可以看作词语“自己”,创设具体的语境来识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③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识字。如教师出示一堆沙子和一大堆沙子图,引导学生将分别写有“多”“很多”的卡片贴在相应的图片下,让学生建立图片与文字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很”有程度加深的意思。

注意:“很”的偏旁是双人旁。可以对比单人旁来识记双人旁:亻—休、体、他、们;彳—很、得、待、行。

④运用熟字组新词的方法识字。如“时间、感觉、得到、很多、大自然、穿过、快速”,这些词语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掌握。

⑤运用编字谜的方法识字。如“洞穴下边一颗牙”的谜底是“穿”,“一寸日光”的谜底是“时”。

⑥字理识字。(课件出示会意字“穿”及老鼠挖掘洞穴的图片)“穿”上面是一个“穴”,表示的是野兽居住的洞穴,下面是“牙”,表示野兽用牙齿来挖掘洞穴,是凿通、凿穿的意思。

三、指导写字,正确书写

过渡:你们觉得这11个生字中,哪一个字最简单?(己。)组一个词好吗?(自己。)还有哪个

生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这三个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字的笔顺规则,再集体交流。

2.(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自、己、衣”)教师示范书写并讲解书写规则,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独体字。横平竖直,中间几横之间的间距要均匀。

独体字。整个字上窄下宽,竖弯钩要圆转。

独体字。整个字的重心落在田字格的正中,撇、捺舒展,呈三角形;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捺。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强调书写姿势要正确。

4.小组、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再练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正音。

2.教师指6位学生接力读课文,师生评议。同桌之间对读,对读的过程要关注语气、语调的变化。

朗读指导: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自己是“大”还是“小”的认识,表达了孩子希望自己快长大的愿望。要读出孩子内心成长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大”和“小”的情感变化,当觉得自己“很大”的时候要读出一种自豪的感觉;当觉得自己“很小”的时候要读出一种儿童对成年人依赖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指导读好几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读出文章结构的特点。第一个“有时候”要读出内心的自豪感,第二个“有时候”朗读的时候语调有变化,相比较第一个“有时候”在语调上要稍微短一点,这句话要强调的是“我觉得自己很小”中的“很小”。

3.(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交流:

(1)“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自己穿衣服和自己系鞋带的时候。)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够不到按钮和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

4.(课件出示儿歌)读儿歌,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加深课文印象。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小结: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个子会长高,我们的知识会增多。但这都不是真正的长大,真正的长大是自立、勇敢和乐于助人。要想让自己快快长大,就不要依赖爸爸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照顾比自己弱小的人。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朗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大家的表现都很棒。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你是不是也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呢?跟大家说一说吧。

六、巩固提升,作业设计

1.玩“我给花园除草”的游戏。

教师出示花园图,花朵上分别写有本课生字,草叶上分别写有生字的读音以及一些错误读音,然后指名找出错误读音,教师点击该读音,该读音便消失;找出正确读音,与生字对应,领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我”想长大的心情。

要点把握

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片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自己自白自立上衣

(2)出示词语卡片。

②开火车读词语,同桌之间相互纠正字音,再小组读词,看看哪组读得最准确。①指名认读词语,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激趣导入。

过渡:“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我”到底是大还是小?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研究这两个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分组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组读第1、2自然段,体会“我”觉得自己很大,第二组读第3、4自然段,体会“我”觉得自己很小;第三组读第5、6自然段,体会“我”既希望不要长大又希望快点长大的矛盾心理。

2.学习第1、2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2)思考:课文中“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板书。(板书:穿衣服系鞋带)

(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

(3)交流:“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大?(因为“我”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4)拓展:你有过觉得自己很“大”的时候吗?举例说明。(我帮助妈妈拖地、洗碗、擦桌子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独自去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

(5)情感体悟:当你觉得自己很大的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很自豪。)你也来体验一下这位小朋友的心情,带着自豪的语气读一读这两段。(男女生赛读)

3.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二幅插图)教师领读,指导学生读出无奈、胆怯的感受。

(2)思考:“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板书。

(板书:怕雷声难按钮)

(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3)交流:“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有很多事情做不到,胆子小。)

(4)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你还有哪些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5)句式练习:“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我的时候,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

(6)结合第1、2自然段,引导学生交流:“大”和“小”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合理吗?你能用自己的经历说一说吗?

生1:我有时候胆子很大,能在公交车上要求叔叔给爷爷、奶奶让座;有时候胆子又很小,晚上需要开灯才敢一个人睡觉。

生2:当我把好吃的好玩的让给弟弟、妹妹时,妈妈说我长大了;当我和小伙伴玩得满身泥土的时候,妈妈又说我真是小孩子。

4.学习第5、6自然段。

过渡:我们团结协作,进一步弄懂了上节课提到的两个问题,大家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不过,从这节课开始,老师给大家提出了两个小问题,还有谁记得是哪两个小问题吗?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作答。

①“我”什么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希望永远待在爸爸、妈妈身边,不离开他们。)

②“我”什么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希望帮助爸爸、妈妈分担生活的担子,让他们不要那么辛苦。)

(2)对比朗读5、6自然段。

指导:第5、6自然段表达了“我”矛盾的心理,从表情、声音高低的变化中体现对比朗读。

(3)小组讨论交流:你有没有希望自己不要长大的时候?你什么时候又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

生1:爸爸教我骑自行车的时候偷偷放手,害得我跌了一跤,这个时候我就希望自己不要长大,这样爸爸就会永远骑自行车载我了。

生2:看到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甚至工作到深夜片段教学教案怎么写,我就想快点儿长大,好帮他们分担一下。

意图:问题引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的习惯,避免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文意。

小结:我们觉得自己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很小。这是一种正常的想法。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但在我们的力量和范围内还是会有些事情能做到,有些事情做不到。我们能做的事情,尽量去做就好。

5.班级开展“怎样才算长大”的交流会。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尽情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同意的学生表示赞同或做补充,不同意的学生说出其他意见,教师对此可以适当引导。

6.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我”,投入课文情境中朗读。

三、欣赏儿歌,拓展提升

过渡:小朋友们,这篇课文从孩子的视角,描写了“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小”,表现了“我”矛盾的心理。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才算“大”。读读下面的儿歌,感受一番吧!

(课件展示儿歌)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1)我照顾生病的小妹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2.考考你的判断力,把句子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填“大”或“小”)

(2)我哭鼻子的时候,我挑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3)我要玩具小熊陪我睡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4)我整理书包、早上起床后叠被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3.互相评说。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同伴的经历,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他(她)很大,什么时候觉得他(她)很小。你的同伴又会同意你的看法吗?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重点教学片段实录

◆激发识字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学重点)

师:看到小朋友们能正确地读出这篇课文,老师心里可高兴了。不仅我高兴,连藏在这篇课文里的11个生字娃娃也为你们高兴呢。瞧,它们出来了!

(课件出示生字:时、候、觉、得、自、己、很、穿、衣、服、快)

师:没有拼音,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别急,试着读一读吧。

(学生认读,教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几位小朋友皱起了眉头,看来是碰到了不会认的字。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就一定能认识它们。请你想一想:如果碰到了不会认的字,你会怎么办呢?

生1:我会看书上的拼音,然后拼读。

生2:我会向您请教。

生3:我会问旁边的同学。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有了这么多好办法,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能跟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好,赶快行动,想办法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吧。

(学生自由认读生字,有的大声认读,有的在看书上的拼音,还有的问起了旁边的同学,老师一会儿看看这个小朋友,一会儿问问那个小朋友)

师:你们学得这么认真,一定都和生字娃娃交了朋友。老师想来检查一下,请把书合上。看,生字娃娃都跑到老师这里来了。(出示生字卡片)能叫出它们名字的请举手。(生举手,师指导认读,正音)

师:会认了这些生字娃娃的名字,那这些生字娃娃的模样我们又该如何去记住呢?

(课件出示生字:很、得)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它们长得很像。

师:是呀,这两个生字娃娃长得这么像,怎么把它们区分开呢?

生1:我发现这两个字的右边不一样。只要记住它们的右边各是什么就记住这两个字了。

生2:我有一个好办法,我编了两句顺口溜,就分清它们了:捺很长,日一寸。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2:“很”字右边最后一捺很长,日一寸就是“得”的右边。

师:你真聪明。我们该怎样记住其他生字娃娃的模样呢?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时”。“日”加“寸”就念“时”,时间的“时”。

生2:我会用猜谜语的方法记“穿”字:牙戴上帽子。

生3:我会用换一换的方法记“快”字:将“块”的“土”换成“忄”就成了“快”。

师:小朋友们真会学习,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娃娃的模样,它们可喜欢你们了。这不,它们带上自己的伙伴一起来跟你们见面了。

(课件出示词语:时候、觉得、穿衣服、自己、很小、快点儿)

师:谁能带着大家读一读?(生举手读)

赏析: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对儿童来说,识字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图片、动作、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好玩起来,有趣起来,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又尊重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这个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体验识字过程中的快乐,使识字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兴致勃勃地识记生字,一个个情绪激动,兴致盎然,在脑海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增强了感性认识,不但认清了字形,了解了字义,更感受到了汉字中蕴含的智慧和情趣。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主线,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对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把生字、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教学生字时,我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等方法识记字形,不仅令课堂充满趣味,还让学生牢固掌握新知,一举两得。在教学课文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经历,分组交流,结合自身经历再来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得到共鸣,更能准确理解作者的矛盾心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