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乐题库

2021-08-01 14:4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篇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4)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观念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难点:

1、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导入:不仅仅我们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图(ppt出示图片)。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好吗?先齐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个句子。

3、出示生字词,开火车形式抽读,其他同学跟读。

4、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初步理解

1、思考哪些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反馈:2——8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2、出示表格ppt,默读课文横线划出大自然的语言,和她告诉我们的奥秘。(指名反馈)

3、大自然虽然没说话,但却告诉我们这么多奥秘,用书上得一个词来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反馈:板书妙不可言)。理解这个词语(指名反馈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并造句)。

(二)深入分析

1、如此的妙不可言,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体会吧,自由读2到8小节,并且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两遍。

2、指名反馈,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缘由。喜欢的一起读。(第二小节朗读的语气,强调“准”字。)

3、找一找,哪一个小节和第二小节的的结构相像?(指名反馈)(提示:句子的方式,和都是在告诉我们天气)。分小组齐读这两小节。

4、分析第四、五小节,(指名反馈第四小节的缘由,提示:反问句式使语气更肯定、更强烈,以及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使用)。齐读,读出反问语气。

(三)交流运用

1、如此有趣的大自然的语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发现呢?(指名反馈)齐读最后一小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爱学习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相信同学们都想做这样的人,老师就给你们一个机会(出示图片)思考代表什么?

3、给出图片和二四小节的词性结合仿写。Ppt出示并给出例子。(交流反馈)

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_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教案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4、给几幅图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一写。(两种句式都可以写)(交流反馈)

三、课堂小节

学完了这一课老师想送给孩子们一句话:做一个勤于思考,爱学习的人,这样你就可以发现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再次齐读课题。

四、作业设置

1、抄写生字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观察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写一节。

五、板书设计

白云天气蚂蚁

蝌蚪大自然的语言季节大雁年轮年龄

鱼鳞

三叶虫化石——地质

妙不可言勤于思考爱学习

篇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物候知识。了解生动说明及其好处;能识别逻辑说明顺序,体会其作用。

2、通过小组竞争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联系常见的古诗,判断简单物候现象,分析其影响因素。

3、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体会逻辑顺序的作用、生动说明的好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体会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语句。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另伏一笔,请在本文中注意相同风格的文字。随机圈点。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诱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教案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_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制约,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别和古今的差距。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损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约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诱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含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面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表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7、点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表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表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迁移拓展,诗中物候

8、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找出诗中蕴藏的两个物候规律。

9、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讲到了亲身观察到的一种物候变化,并找到了影响这种物候变化的诱因?分别是什么?

10、请通过对以下诗中描写的物候现象的剖析,推断诗句反映的季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六、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征

衔接迁移练习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起!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如果你平时遇到了会不会感兴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特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11.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2、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七、走近作者,走进科学

13、了解竺可桢师生共同收集资料

14、通过本文看作者,说竺可桢印象。体会大师的平易、严谨。

小结: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表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心,我们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教案_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就可以————走进科学。

八、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贴切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物候现象

什么是物候(1-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1-12)物候对农业的意义(4-5)影响物候的原因(6-10)

逻辑顺序由浅入深

九、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疑问。(教师以文字资料的方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素养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素养、推理的素质和整理信息的素养。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想”。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作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脑部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直径。人的脑袋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唯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商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表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表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哪些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参考答案:

1.智力2.逻辑顺序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非常,说明人的智商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篇三:《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洪小淇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诗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想象,用自己所了解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来仿编、创编诗歌。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用心发现大自然的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领略大自然的奇妙,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激发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导学生仿编、创编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问好的之后,是用什么来问好啊?生:语言

师:世界上谁有语言?

生:人、动物……

师:不错,可是别以为啊,只有我们人类才有语言,世界上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美妙的语言,那就是——(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教案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_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

2、齐读课题,读后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

生2: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师: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翻开课本88页,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这首诗歌。

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了,现在老师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

请看,这里有一些词语宝宝,你们能把它们读准确吗?

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读。小火车开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