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一国殇教学设计(二)

2021-08-01 14: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国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

(2)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诗的制约,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国殇教案怎么写_国殇中的国殇是什么意思_国殇教案

(2)体会诗歌深沉而激昂的观念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信念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英雄形象及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本诗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

国殇中的国殇是什么意思_国殇教案怎么写_国殇教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每当端午时节,当我们想起赛龙舟,当我们去品味那香气四溢的粽子,就会想起值得我们缅怀的爱国诗人——屈原,想起他的遐迩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寂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笃定执着。今天,让我们通过他的《国殇》来感受他那颗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灵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信息交流,认识屈原,了解背景。

(1)了解作者屈原

国殇教案怎么写_国殇教案_国殇中的国殇是什么意思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伊始,“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势。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唆使和楚怀王的猜疑。

怀王十五年,由于张仪由秦至楚收买内奸,使屈原的齐楚联盟失败。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唯美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像和神奇的唯美之中。屈原的佳作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屈原的佳作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乡土气息,极富表现力。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离骚》为代表的诗经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根据自己了解的资料,师生从任意角度评价自己眼中的屈原。

师1:《租借世界》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和《人间喜剧》比起来,凯旋门算得了什么?和《命运交响曲》比起来,柏林墙算得了什么?和《离骚》比起来,郢都算得了什么?和《红楼梦》比起来,贾府算得了什么?”由此可见《离骚》将代表着屈原精神的永恒。

国殇教案怎么写_国殇中的国殇是什么意思_国殇教案

师2:从屈原的死来看,众口不一,有人认为他应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佳作。而我认为屈原以政治家的姿态拥抱了死亡,但同时也成就了一位伟大诗人的新生。

5.带着对屈原的知道再读此诗。(齐读)

6.分析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耀的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国殇教案怎么写,亦非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将为国牺牲的疆场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崇高的哀思,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全诗可分两大部分。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部分,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作的铠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考究,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风采。而描绘将士的风采,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摹,对全诗悲壮气氛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作者笔锋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车错毂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场景。“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漫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悍、声势的凶狠,以反衬楚国将士的壮烈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凉色彩。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军,楚国的贼寇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呼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厮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楚国的将帅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拼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国殇教案怎么写,行列被冲垮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帅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未足恃也”(《孙子·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勇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鼓声。这震天撼地的战鼓,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胆怯和恐惧!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们的死尸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部分,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悼念与颂扬。“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疆场们无比沉痛的哀悼: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但是,这四句的情感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短语,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满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褒奖,对为国牺牲的疆场作了热血沸腾的歌颂。既颂扬他们生前的骁勇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句,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鼓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氛围达到了最高点。

国殇中的国殇是什么意思_国殇教案_国殇教案怎么写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织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颂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专权,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但更直接的缘由,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词句。正因为屈原自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歌颂,而不是凄凄惨惨的悼念和悲悲切切的责怪。试与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唐燕国公张说所写的《吊国殇文》相较:见马血兮夜燃,闻殇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气愤,抚珠铃而泪滋。横万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写悲……殪原野兮奈何?违君亲兮不见。于戏,何天命之奄忽,俾仁义之礼兵,为蛮夷之俘骨。虽然张文中也有“横万里”“吊群山”等气象苍莽的诗句,但作者只是用来形容“悲”“恨”的深广无穷而已,决不能产生鼓舞斗志的力量。至于梁简文帝萧纲的《祭战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霑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身没,讵辨名传。”(《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则只不过是悲叹身死国事而不蒙恩赏、声名不传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殇》是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的颂歌,是千年祭文之绝调!

7.总结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缘由,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内部特征,用简练的笔锋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骁勇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壮烈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还有“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句。“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悲壮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氛围,接下去读“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壮烈。

8.作业

思考与讨论二:

补充说明你认为在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中谁还能称为“鬼雄”,并对他的精神与产生的妨碍进行描述阐释。

点击显示全文,继续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