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谈谈个人的看法
摘 要:新课标实施以来,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语文教学课堂也出现了可喜的差异。但是鉴于教学模式、课程原本与学生的原因,一些教学开始少了语文味。分析人文性与工具性,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观念,从而上出属于“语文”的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人文性;工具性
新课标的实施,给一线的语文老师带来了新的课堂理念,引发了一线教学的很大差异。这场教学改革无疑促进了物理课堂质量的全面提高教案教学目标怎么写,有力地推动了教师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差异也展现出复杂的一面。不同地区,不同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与吸收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矛盾、困惑还经常折磨着许许多多的一线学生;甚至于我们身边还时不时会传来老师无奈的感慨,觉得自己越教越不会教了。笔者结合身边的课改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问题的强调
目前语文教学的性质虽然已经产生统一的划分,“性”之争不过虽然存在,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尽管新课标中有了这种细化的考量:语文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但是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的呢?两者存着主次之分吗?谁是主,谁为次呢?课堂中这二者既该怎么融合在一起呢?对于那些问题课标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解。首先来看以下两个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必修一)
教学目标
(1)朗读短文,疏通字词
(2)默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点
了解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与理解文章中心的一些方式。
教学步骤
(1)导入。怎样算学完一篇现代文?会读词语,能推论出(复述)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能评述文章的主要技巧(用了哪些手法?为什么应用这些手法?)
(2)朗读短文,注意词语的读音。
(3)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看题联想法(哪些是今生今世的证据?今生今世为什么要证据呢?)找每段开头句法。
(4)理解文章的中心――方法指导:看题联想法;找每段开头句法;背景解析法;抓开头或结尾段落法。
(5)小结:如何去阅读一篇短文
教学设计(二)
课 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必修一)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研读能力,深刻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感悟这种对家的感情,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教学重点
文章富含哲理,课堂上能使教师充分探讨,集思广益,体悟文章富含哲理的情感。
教学步骤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上课前与朋友看看,我们班有没有老家由山里迁居到城里的朋友?请问你老家还有没有亲人在生活?在你的记忆中,你对家乡的什么东西印象很深刻?为什么?这些东西见证了你以前的生活,其实就是你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亮程,一起走进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感受他对生命、对人与家乡的感情的另类感受。
(2)作家作品介绍。
(3)师生分析“人为什么会怀旧”。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了解生命的逝去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经常是人想起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来,而是回忆自己的曩昔、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含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带有非常的分量。否定了或忽略了这以前之物,必然意味着对哪些的担心:“在他们后面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幸福、孤独、无人感知的焦躁与兴奋…… ”
举例证明人怀旧……
(4)唱《故乡的云》结束教学。
以上两个教学设计,是大学一次赛课的两个教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难发现,教学设计(一)重视学法指导,意图是借助一堂课的阅读指导教师掌握阅读的方式,工具性较强;而教学设计(二)意在强化教师对课本内容的体会,意在通过一堂课的阅读培养教师热爱故乡的观念,人文性特征非常突显。这两个教学设计孰优孰劣,谁更接近物理教学的本质呢?谁又很合适我们如今的教学实际呢?
二、问题分析
上世纪后半期,我国的数学课堂尤其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课堂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果根据“性”来预测,应该说这种的教学“工具性”更为突出。而课改以来,各种培训,各种杂志在教育模式上特别突显“人文性”因素(我个人认为有点矫枉过正的成分在里面)。教学中即使根据老一套的课堂似乎就不是一堂好课,因此在身边教学实践中,类似教学设计(二)的教学实例我们就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反思中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课都表示满意,都觉得是根据新课标的观念去操作的。
如果觉得教学设计(二)的教学是成功的,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我觉得这种的论断是值得探讨的。
有老师觉得,“文以载道”,既然文章是拿来描述思想与爱情的,那么在教学中突显这种“人文情怀”,有何不可。有同学认为,我们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在编排的体裁上就是这样的(如必修二教材的模块是:珍爱生命――和平的祈求――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因此教学就必须这么。是的,“文以载道”没错,重视人文因素的培养也没错,我们的教学是“要勇于引导学生提升思想了解、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素质”(《教学大纲》语)。新课标高中数学课堂建议也明确强调“高中英语课堂还要表现学校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恰当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
但是,这里更为重要的是以某种方式何种方法来超过这样的目的。因此新课标高中数学课堂建议就是这样明确强调的:“语文课程颇具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最强的实践性。应该加强物理的熏陶感染作用跟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新颖体验。”既然是“熏陶感染”,那就意味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我们许多的学生仍把它简单化了,以为自己讲过了,学生都会得到感化,崇高的梦想、高尚的情操就会产生了。如教学设计(二)那样,课堂上学生一味明示、一味强化,教师的目的或许就在于此,而其实质仍走向了“说教”一面了。
我们来说说情感教学派的代表人物于漪是怎样进行教学的。
教学设计(三)
课文:《春》
教学目的:领会文中描写景物简练细致,用词精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式。
教学步骤:略
教学后记
又记: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很动。……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情文并茂的诗歌。通过反复吟诵,咀嚼推敲,来传达他们精采的写法跟表现的语境美。二是推动思维与语言的练习。先帮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勾画进行探讨,明确写了些什么,从那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那些词用得非常精当,描绘时主要采用这些方式。然后帮助朋友自读课本,有条理地进行探讨。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上去,学习的效果比较好。(来源于《余映潮语文教研网》)
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诵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感情、强烈的民族自尊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春》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置至教学过程的展开到教后的思考,没有刻意强化“热爱自然”,没有“热爱祖国”的空洞的说教,反还是处处(如教学设计划线处)体现了语言的感受指导与认知的练习。不竭力强化情感的教育,而心灵的洗礼又无处不在。
三、结论
在语文课堂界“性”之争仍然热火朝天的昨天,在各类新理论、新思潮不断涌现的现在,我们身处一线的学生,面对会考,面对升学,我觉得英语教学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这一重要关口。
(一)要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课堂前辈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实例”。那我们要借助这个事例教给学生什么呢。这就关乎我们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从必定程度上来说教学目标制订的合理与否是一堂课顺利与否的决定原因。一堂有效的课,首先是课堂目标的合理有效。从这个视角讲,语文课堂,教哪个比如何教更为重要。
(二)要更加注重新课标“三维目标”的研究
语文课程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细则,要设定好科学有效的课堂目标,必须明确课程目标之间的互相关系。新课标要求从“知识跟能力”、“过程跟技巧”、“情感态度跟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这两者的关系是如何的呢?如前预测,过分突出“情感态度跟价值观”,把它放在前排,置于表层的作法,我觉得是不正确的。
我以为,“工具性”在明,语文课堂要大张旗鼓地讲解与练习;“人文性”在暗,语文课堂要持之以恒地磨炼,这是我们教学目标建立的重要方法。这样一来,就是把“知识跟能力”、“过程跟步骤”摆在明处,把“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置于暗处,明暗相互交融。就是基础知识的累积与讲解,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练习应确立。一堂课要借助基础知识的累积与讲解,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练习提高教师的英语素质,同时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熏陶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一生态度跟价值观。同时,在英语课堂实际中,一堂课课堂目标的制订应该有一个核心原因。我们可以把“知识跟能力”、“过程跟技巧”、“情感态度跟价值观”三个维度当成第一维度“知识跟能力”“过程和技巧”和第二维度“情感态度跟价值观”来对待。根据课文与课堂实际状况或突出“知识跟能力”,或突出“过程跟步骤”,而不需要面面俱到。
(三)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几点看法
以上主要是从非常宏观的视角探讨了教学目标的制订的重要性,结合以上预测,具体而言,在教学实际中怎样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以下几个方面还必须突出考虑。
(1)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课堂。一线教学中有一种轻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偏向,一方面是因为对新课程理念的成见,过分苛求体验研究等高而不实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主观上忽略了常识对素质形成的基础与推动作用。如近年来我县因为高中教育语法知识教学的泛化,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语文素养的培养就尤为困难。如病句修改,许多高中教师或者连词性都分不清,更谈不上主干的提取;句子短的还可以凭语感去辨析,而即使句子一长,一混乱,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又如文言文考查中动词的辨析,语法基础知识不足的同学,其认定能力显著就进入劣势,因为学生不会利用词汇搭配去判断。再例如,高考中语段概括能力的考查,就关系到因果、转折、并列等基本逻辑知识。事实上,语文知识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知识的累积能够抑制能力的产生。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建立上,对知识教学无需遮遮掩掩,而要大张旗鼓。
(2)教学目标的建立需要有一个较为科学的整体安排。如前所述,相对而言,语文课本的编排不如理科最系统、更具备操作性。教学是一个系统,避开语文课本本身在常识与素质培养方面的科学性、系统性而言,单就学生从高中到初中来说,班级在变化,任课老师也在差异,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宏观的考量,重复与低效将不可避免。因此教案教学目标怎么写,我们在建立单课课堂目标时,应该把它放在整体来考量,把它放在模块,放入整册,放入学期来考虑。潘风湘的技能训练课堂,魏书生的数学知识树等,都有提出系统的原因在内。
在这个方面,我们大多数教师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平台,一般状况下我们可以把教材自身的机制弊端作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根据。
(3)教学目标的建立需要从教师的学情出发。学生的常识、能力基础,学生的修养与价值观等是我们教学目标设计所不可或缺的根据。同一课文,在“知识跟能力”、“过程跟技巧”、“情感态度跟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就可以有不同的突出点;同一课文,即使同一维度,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规定。如魏书生曾在广东为初中的教师上大学数学第五册课文《人生的境界》,从课堂实录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作者介绍,“觉解、入世、出世”词语的简单含义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简单理解,其教学目标就定位在知道文章的通常内容上。而大学课堂,其教学目标就可以定位在鼓励学员形成质疑思辨的阅读习惯上(侧重于过程与方式)。
综上所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课改全面铺开的昨天,我们课堂切不可失去“语文”应有的味道。我们应在课堂中实化“工具性”,虚化“人文性”,设计出合乎教学实际,适合教师学情的科学有效的课堂目标,切实加强教师的语文能力。
康师傅有小鬼子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