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安徽自考中国史学史.doc(4)

2019-07-17 03: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着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20世纪初疑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作者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尤为古代天文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4、《左传》在史书编纂技术上的成就:1、记事完整清晰,对于主要历史事件必叙其前因后果;2、事言皆记,突破了已往分别记言、记事的格局;3、创造了“君子曰”等史评形式,开创了后来史学的“史论”之先河;4、文笔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等。5、《左传》的历史观:在天人关系方面,坚持神意史观,却又受到怀疑天道,重视人事的社会思潮影响;2、注意到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兴衰的关系;3、对这会变革的态度,既有强调旧的保守观点,又表现出相当进步的观点;4、重视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6、列举出先秦六部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世本》《战国策》7、邹衍的历史观:时间上他不仅把人类社会推至开天辟地,而且一直追溯到天地来生之前,给人以真正的历史纵深感;提出新地理学说(九洲说),扩大了人们的空间视野;倡“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是按照五行相胜相生的原理循环转移的,每个朝代受五行中的某一行支配。8、纪传体史书的特点: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现了重视人为的时代精神;以书、表形式表现了记载的全面性合系统性。9、两汉史学发展的特点:史学思想正统化;2、著史目的明确化;3、史书体例规范化;4、官方修史制度化。

赵匡对于所考史书的种类更有明确的设想:“其史书,《史记》为一史,《汉书》为一史,《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志为一史,《三国志》为一史,《晋书》为一史,李延寿《南史》为一史,《北史》为一史,习《南史》者,兼通《宋》、《齐》志。赵匡对于所考史书的种类更有着明确的设想:“其史书,《史记》为一史,《汉书》为一史,《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志为一史,《三国志》为一史,《晋书》为一史,李延寿《南史》为一史,《北史》为一史,习《南史》者,兼通《宋》、《齐》志。班固:字孟坚,后汉班彪之子.其父写《汉书》,未完而逝,班固返家,继续其父事业,被人告发私自修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为他辩白,方得以获释.明帝任其为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终成《汉书》.前后经历20余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未完.建初四年章帝让博儒论《五经》的异同,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永元元年窦宪出征匈奴,以固。

4、史学地位的提高,17、封建史学发展的原因:1、各政权对修撰史书的重视,推动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2、世族门阀制度的形成,刺激了史学的发展;3、历代政府重视对文献典籍的搜集和保护,对史学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4、纤维纸普遍用于书写,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5、学术思想从经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气氛18、《后汉书》的思想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始终贯彻正一代得失的宗旨;重视“节义”,将其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具有无神论思想因素19、三大史学名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的《文选注》合称20、唐初设史馆修史的原因:政治统一,2社会经济发展,3封建统治者重视21、列举出唐初八部“正史”及修撰者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得分《周书》,魏征《隋书》,史馆集撰《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22、《史通》涉及那些内容:史书体例;史料处理;史才;史书写作;书法(笔法)23、《史通》诞生的原因:唐以前浩繁的文献积累,为刘知几商榷史篇提供了素材;前人的许多学术思想,为他写作所借鉴;刘本人所思想爱好和所处的社会条件24、刘知几《史通》的历史编撰理论认为历史编纂的目的和作用,是要“劝善惩恶”“激扬名教”;关于编撰的内容,主张在已往史书“五志”的基础上“广以三科”增加“三志”;关于编纂体例,有六家、二体之说,主张断代的编年与纪传二体并行不悖;关于史才问题,提出了史才的“三长”说(才学识)和评定史才优劣的具体标准;在修史制度方面,反对设官局修史之制,主张“一家独断”个人修史;在历史写作方面,主张以收录育书以贵,以简要为主,反对文人参与史书编撰25、杜佑的史学思想:1、对封建社会摹本结构的认识相当深刻,高度重视社会经济,2、承认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敢于是今非古的历史进化论的观点,3、研究历史目的,就是要总结历史经验,以“资治”当代,从宏观着眼,联系社会背景和国家有关制度、政策,认为“安史之乱”是当时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4、特别强调礼、乐的重要性,26、《通典》的影响:它是我国第一部专叙国代典章制度的通史,1、在史书编纂学上,将断代的礼制融会贯通,撰成一书,开创了史书编撰的新途径;2、在史学史上,从史深思想之深度,史料与内容之博瞻,体裁方法之创新,堪称我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3、在史料价值方面,广为收集,且治学严谨,所用材料多经考证,比较可靠27、宋代史学繁荣的表现:官方修史,在唐制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修史机构;2、史学名家辈出,史书数量空前增多;3史书体裁日趋完备,史学范围进一步扩大;4“会通”思想成为史学主流,是宋朝史学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5历史文献学的显著发展28、宋史学繁荣的原因:经济发展,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史学发展创造了条件,封建国家的内忧外患,向治史者提出了新课题;2、以儒立国,提倡古文致治,客观上需要史学为政治服务;3社会上读史讲史风气浓厚,史书负责制和流通便利;4、学术探讨气氛浓厚,史家强调“通变”“独断”29、《资治通鉴》诞生的条件:1、时代的需要和个人的宿愿学识;2、朝廷的支持和官私相辅;3参编诸人的通力合作和修编方法的完善,《历年图》的出现30、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自始至终表现出鲜明的鉴戒史观;2、记事详于政治,尤其是军事,史料分配略远详近,乱世多面影响;3、继承了古代史学求“通”的传统,但也受到其政治的影响;4、“礼”是其史学思想的轴心,史论大多为从个决度阐述礼乐教化的议论,具体记载也大都以此为度;5突出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也能注意民心向背对社会治乱的影响;6不信怪诞符瑞和传统正闰说的观点31.列举出史学三体及各一部作品:纪传体-《史记》,编年体-《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体32.郑樵的史学思想:1、主通明变,提倡编写通史;2、注重自得自考史学理论与方法,独断之学,提倡修史成一家言;3强调据事直言,反对妄学《春秋》褒贬之法;4主张史书纪实,削去妖学的“五行相应之说”;5倡导求实的学风,反对空谈义理与专务辞章之学33.王世贞的史学思想:接受六经皆史的主张,并加以系统阐发;主张以史直书,反对任情褒贬,肆意曲笔;反对宗教迷信34.李贽的进步史观: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民本思想35.列举出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史学三大流派及代表人物浙东学派-黄宗羲;浙西学派-顾炎武;湘学派-王夫之36.顾炎武的史学特点:注重探讨现实问题,提出学术“经世致用”主张;重视实行留心民间疾苦,力图改革弊政;注重实行调查,重视史料的依据37.黄宗羲的史学特点致力于明史研究和修撰,注意对当代文献的收集,开创学术思想史的新例,富有胆量和卓识的史论38.王夫之的史学观点: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思想;对古代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论;提出一套论史方法,即要做到知人论世39.章学诚的史学思想:系统阐发“六经皆史”说,使之成为他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核心,“六经皆史”理论对史学重要意义:一是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收集的范围,二是针对时弊40.章学诚的史学思想:系统阐发“六经皆史”说,使之成为他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核心,六经皆史理论对史学重要意义一是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收集的范围,二是针对时弊,批判了空谈主义的宋学和专事考据的汉学;倡言“史意”(史义),认为史学的义、事、文三要素中,以义为主,史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史学理论和观点;强调“史德”(心术),认为史家著史应具有忠于客观史实,务求公正的良好学术品德;提出历史编撰体例的改革方案,把以往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二类,重撰述之作,提出将史学三体熔铸于一炉,从而收取各体之长。

41.章学诚方志编撰思想:规定地方志性质,提高了方志在史学中的地位,系统阐明方志内容和体例,规定方志“三书”(志、掌故、文征),认为修志也须有识、明、公三长。42.列举经世致用史学新风的三位代表人物和作品龚自珍《尊史》,《古史钩沉论》;魏源《圣武记》《海国图志》;姚莹《康輶纪行》;徐继文《瀛寰志略》43.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框架:第一次明确阐述用进化学说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采用历史分明的方法论述历史的进程发展;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拿来为己所用,精心编织“新史学”体系44.乾嘉史学形成的原因:明末清初以采考证学的发展,成为乾嘉史学的学术渊源;封建文化专制空前强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逐渐把精力转向古书的校勘、整理上来;清政府为了将学术纳入其御用统治范围面倡导和大力扶持45.列举出乾嘉考史三大家及其代表作: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46.列举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三部历史教科书和作者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柳冶徵《古代史略》,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47.列举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人物a.1919-1927年为第一阶段:分别在疑古考信(以顾颉刚为代表),建设史学理论体系(以梁启超、胡适、何柄松为代表)用新方法整理研究史料(以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等方面取得客观成就。

b.1927-1923年为第二个阶段,资产阶级史学阵营发生分化,一批反动学业者打着历史研究的幌子,以史寓今,以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来论证“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终遭破产,另一批较为正直的学者继续专心于史学研究,在史学理论、古史考订、考古发掘等诸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如何柄松、顾颉刚等)c.1937-1949年为第三阶段,资产阶级史学阵营分化更加剧烈,一批反动学者充当日本侵华叫嚣的内应,美化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和论理道德,使史学研究走到绝路,一批正直爱国史学家转而推崇传统史学中致用学风,利用史学研究为抗日救国尽力,使资产阶级史学在诸多史学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如钱穆等)48.列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和作品a.1919-1927年为革命创时期,李大钊《研究历史的任务》《史学要论》,蔡和森《社会进化史》,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b.1927-1937年为形成时期,围绕“中国向何处”这个问题进行10年大论战。郭沐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李平心《中国近代史》(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著作),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我国第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通史著作)。c.1934-1949年为成长时期,这一时期通史研究,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都有重要著作问世,社会史方面,吕振羽,邓初民的研究和著述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