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安徽自考中国史学史.doc(2)

2019-07-17 03: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缺点:神秘主义历史观等。第三节 史学领域的扩展1、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2、《洛阳伽蓝记》,杨衍之撰,有关北魏洛阳佛寺的专著。是研究南北朝及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及古代城市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提供了许多不见于他书的史料,可补一般正史之阙。3、谱学:生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大盛,形成专门研究谱系的谱学。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成熟第一节 唐初史馆制度的确定一、唐初设史馆修史是对历代官方修史形式的制度化。唐贞观三年(629)设立史馆,隶门下省,专掌修史职事,由宰相监修,至此设馆修史,宰相领衔监修国史的制度正式确立,并成为定制沿袭一直到清朝。唐初设史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2社会经济发展,3封建统治者重视二、《陈书》和《梁书》;《周书》姚思廉和姚察父子,长处: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文风质朴,文字简练。缺点:多有曲笔讳饰,;类似帝王家谱。《周书》,作者令狐德棻。特点:内容以西魏、北周为主,并统观天下,兼述南北各政权的更替变化;2列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收录许多重要史料;3叙事齐练;缺点:为统治者曲笔回护较为突出三、《隋书》和《晋书》《隋书》是唐初所修的“五代史”中最好的一部。

特点:1以史为鉴的目的明确,将修史与借鉴相结合,有教育书功能;2列传系统记叙中类人物,广泛反映社会各方面情况,保存许多重要史料,3文字简练。《隋书》十志,原名《五代史志》,记载了梁、北周、北齐、周、隋五代的典章制度,有的还追溯到两汉,各志出于学有专长的各家之手,学术价值很高,其中《经籍志》是现存的第二部史志图书目录,第一次正式确立经史子集的图书四部分类法。《晋书》主要特点:(御撰)保存了两晋十六国的丰富史料;体例完备,且有创新;集合众家之长,编修者各尽其能。缺点:宣扬因果报应,天命神权观,收入大量鬼神怪异传说;宣扬忠君孝道的伦理纲常,并用荒诞怪事、传说作注。李延寿及其父李大师的《南北史》于修八部南北朝正史相比的特点:统筹南北,贯通各朝,客观的反映八朝历史;删繁补缺,纠正曲笔,重新编撰,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叙事简要,文字简练;列传不以朝代为断限,按世系排列,同族合传。缺点:多有删削过多和不当之处。第二节 第一部史学论专著一、刘知几和《史通》《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约710年成书,全书20卷,分内外篇部分,原有52篇,今只有49篇。《史通》诞生的原因:唐以前浩繁的文献积累,为刘知几商榷史篇提供了素材;前人的许多学术思想,为他写作所借鉴;刘本人所思想爱好和所处的社会条件。

湖南农业大学自考报史_自考史学理论与方法_自考 西方行政学说史

《史通》的内容涉及方面:史书体例,史料处理,史才,史书写作,书法(即史文褒义)。主要是关于历史编撰的理论研究,晔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思想。二、刘知几的史学思想1、历史观:敢于对圣贤经传提出怀疑批判,具有一定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重要体现在《疑古》《惑经》中,明显受王充思想影响;有反对天命论的思想因素;认为“沦为成败者,当以人事为主”;对怪、力、乱、神采取“若存若亡”的态度;主张天人感应说,迷信灾详符瑞;轻视人民群众2、历史编撰理论:关于历史编纂的目的和作用,是要“劝善惩恶”“激扬名教”;关于编撰的内容,主张在已往史书“五志”的基础上“广以三科”增加“三志”;关于编纂体例,有六家、二体之说自考史学理论与方法,主张断代的编年与纪传二体并行不悖;关于史才问题,提出了史才的“三长”说(才学识)和评定史才优劣的具体标准;在修史制度方面,反对设官局修史之制,主张“一家独断”个人修史;在历史写作方面,主张以收录育书以贵,以简要为主,反对文人参与史书编撰;3、刘知几史学思想评价:有相当的进步性,毕竟是封建正统的史学理论家。第三节 典志体史书的创立一、杜佑和《通典》杜佑,18岁出仕为官50多年,久任理财大员。

写作动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是史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书经过:约从大历元年(766)动笔,至贞元十七年(801)完成。《通典》是一部专门叙述历史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全书20卷,分为九门:食货、选举、官职、礼、乐、兵、刑、州郡、边防。门下分若干目,目下又分若干子目,每目皆有目名,其下以朝代先后为序,依次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每一朝代又以时间为序,记载各制度的沿革,书中将各种制度的沿革兴废和历代对各种制度的评价尽行收纳,并以说、议、评等形式发表撰者目的主张和见解,记载重点在唐代,对唐代中期叙写最详,此外还采用自注的形式伸之与正文思想互为补充。二、杜佑的史学思想:1、对封建社会摹本结构的认识相当深刻,高度重视社会经济,把“食货”列于全书九门之首,在“食货门”之中把“田制”排在第一,首先叙述历代土地制度,还把“赋税”作为重点来论述,主张薄赋节用等;2、承认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敢于是今非古的历史进化论的观点,不同意正统儒家对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的美化,赞扬和肯定对社会发展又积极作用的改革及其主持改革的人物,从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的角度来肯定郡县制;3、研究历史目的,就是要总结历史经验,以“资治”当代,从宏观着眼,联系社会背景和国家有关制度、政策,认为“安史之乱”是当时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4、特别强调礼、乐的重要性,“礼”门多达百卷,占全书分量一半;三、《通典》的影响:它是我国第一部专叙国代典章制度的通史,1、在史书编纂学上,将断代的礼制融会贯通,撰成一书,开创了史书编撰的新途径;2、在史学史上,从史深思想之深度,史料与内容之博瞻,体裁方法之创新,堪称我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3、在史料价值方面,广为收集,且治学严谨,所用材料多经考证,比较可靠。

第五章 封建史学的鼎盛第一节 宋朝史学的繁荣及原因一、宋朝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表现):1、官方修史,在唐制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修史机构;2、史学名家辈出,史书数量空前增多;3史书体裁日趋完备,史学范围进一步扩大;4“会通”思想成为史学主流,是宋朝史学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5历史文献学的显著发展二、宋史学繁荣的原因:1、经济发展,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史学发展创造了条件,封建国家的内忧外患,向治史者提出了新课题;2、以儒立国,提倡古文致治,客观上需要史学为政治服务;3社会上读史讲史风气浓厚,史书负责制和流通便利;4、学术探讨气氛浓厚,史家强调“通变”“独断”第二节 纪传体“正史”的编修一、《旧五代史》是宋朝官修前代史中最早的一部,体例仿《三国志》,五朝各代独立成书,标以《梁书》《唐书》等,均只有纪、传;十志符于五书、纪传之后,通录五代典制,其中《选举制》为新创例目,全书材料组织零乱,但包含丰富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二、<旧唐书》和《新唐书》《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后晋中编撰而成的,以唐代国史实录为主要依据,由于唐国史本不完整,以致《旧唐书》的内容也形成为前密后疏的不平衡状态,保存了唐代史料,但敌视农民阶级斗争。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苏辙、黄庭坚,南宋陆游,清代张之洞,还有现代大诗人郭沫若等等。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

第三节 《资治通鉴》及其姊妹篇北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记事起于周围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前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北宋建立,959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一、《资治通鉴》诞生的条件:1、时代的需要和个人的宿愿学识;2、朝廷的支持和官私相辅;3参编诸人的通力合作和修编方法的完善,《历年图》的出现二、编修的助手和方法:全书编修历时19年,主要助手有刘恕、刘敛、范祖禹三人,司马光兑其成,在我国历史编纂学上堪称集体合作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典范。司马光(1019—1086年),宇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号冻水先生-主编。刘恕,字道原—副主编。刘颁,字贡父。范祖禹,字淳甫。编纂方法: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全过程大部分为编写丛目、组织长编、笔削定稿三个步骤,依次承接,环环相扣,既保证了书的质量,又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1、自始至终表现出鲜明的鉴戒史观;2、记事详于政治,尤其是军事,史料分配略远详近,乱世多面影响;3、继承了古代史学求“通”的传统,但也受到其政治的影响;4、“礼”是其史学思想的轴心,史论大多为从个决度阐述礼乐教化的议论,具体记载也大都以此为度;5突出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也能注意民心向背对社会治乱的影响;6不信怪诞符瑞和传统正闰说的观点编纂中的问题:1.时间断限问题,上限:为什么不从远古写起——编年体;为什么不续春秋—-经不可渎(尊经崇圣的观念);为什么不春秋写起—-圣人之经不可损益;为什么不从战国写起—-从战国之后73年写起,即以三家分晋开头.下限(陈桥兵变):宋有国史、实录;《历年图》皇帝认可年代的划分;怕犯忌讳。

2.纪年问题:几个政权的纪年问题—正统与闰位(伪朝)之争。编写:提纲—丛目—长编—修订润色。史料的处理:取舍(政治性、军事为统治者提供借鉴)、考异、因事议论、目录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成就:1.发展了编年体,出现了新的修编年体的热潮;2.考证建议优良的考史方法;3.体大思精,网罗宏富,史论价值高;4.长于直书,文史兼容缺陷:1.通史不通;2.分裂时期的年代没有分别探明,间用古名,在时间编写用古名给后来读者带来很大不便;3.政治保守在书中有所体现。胡三省与《资治通鉴音注》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南京天台(今浙江海宁县)人。1.注音2.注典章制度3.注地名4.注人名《续资治通鉴长篇》。李焘,字仁甫、子真。它记载北宋一代的历史(960-1127)《续资治通鉴》清毕沅主编,记事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代,自宋太宗建宋(960)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凡409年间史事,是一部编年体宋辽元史。本书增加了辽金元的篇幅,矫正了详两宋而略辽金元的弊病,史料丰富可靠。第四节 《通鉴纪事本末》和《通鉴纲目》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是我国古代史三两种重要的体裁,一般认为它们都创自宋代,南宋以后,纪事本末体成为与纪传编年二体并列史书编纂的三大体裁之一。

《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人(今福建建瓯)。成就:此书独立成篇,按时间顺序,“文省与纪传,事豁于编年”,于纪传、编年二体之外确定一种新体——纪事本末体,给中国史学史上增添了光辉一页。缺点:保存史料不如纪传、编年体;把错综复杂的历史有机整体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事件,使其失去了内在联系。《通鉴纲目》,纲目体史的出现是继《通鉴》之后,我国编年体史的又一发展,它源于朱熹与其门人编撰的《资治通鉴纲目》。它是朱熹的史学代表作,虽无史料价值,但在历史编撰学上是一个创举。郑樵和《通志》郑樵(1103—1162年),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居夹祭山,称为夹祭先生。《通志》凡200卷,大抵本纪18自三皇五帝到隋,列传108自周到隋,二十略52则自远古到唐。评价:1.是继<史记〉后又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2.二十略内容丰富,发凡起例,颇有见解,其中氏族、六书、七言、都邑和昆虫草木五略乃郑氏独创,实属珍贵。二十略几乎包括了古代文化史的全部的内容,是作者一生学术的总汇,也是全书的精华。人们习惯把《通志》与典志体的《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自考 西方行政学说史_湖南农业大学自考报史_自考史学理论与方法

郑樵的史学思想:1、主通明变,提倡编写通史;2、注重自得,独断之学,提倡修史成一家言;3强调据事直言,反对妄学《春秋》褒贬之法;4主张史书纪实,削去妖学的“五行相应之说”;5倡导求实的学风,反对空谈义理与专务辞章之学。第五节 元修宋辽金三史一、脱脱和修宋辽金三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纪传体史书,历史两年完成。特点:全书材料丰富,诸志叙述详备,本纪书法得当,列传编纂受理学影响;缺点:加工整理不足;错论疏略混乱极多;对南宋材料未认真整理摘取,详北和略南,隐讳宋元战争中蒙军失利的史实,以道学为评论是非标准,对元朝多加辩解回护,大量保存善恶不实之处,封建迷信色彩充塞。《辽史》特点:1、保存了弥补珍贵的辽代史料;2创设了一些新的表志;3所附《国语解》有多种价值;4受理学影响很大。缺陷:成书过于仓促,重复错误失载很多。《金史》特点:1、首列《世纪》,追求建国前的历史,又设《世纪补》叙述三个有号无位的皇帝;2独设其他正史所无的《交聘表》,列全与宋夏高丽交涉往来情况;3、诸志较详;4附有《国语解》;5缺点:以理学为指导思想二、马端临和《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一部典志体通史,全书贯穿历代典章制度,由上古至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分门另类,原委了然,列为24考,其中5考是新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