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开海贸易、自然灾害与气候变迁——元代中国沿海的倭患及其原因新(3)

2019-06-21 22: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后鸟羽天皇

后鸟羽天皇

南北朝时代(1336–1392)日本便全面进入了南北两大武士集团相互对抗的战乱时期。战乱之中,地方武士集团崛起,出现了由庄园领主、名主、寺僧、农民、商人等各阶层参与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贼群”与“恶党群”,造成了日本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无统一政府状态。这些海贼与恶党在对外活动中非常猖獗,为东北亚海域倭患的主要肇事者。据日本史书《太平记》载:

四十余年年间,本朝大乱,外国亦不安宁。乘此动乱,盗贼蜂起……最后,盗贼备置数舟,拥向元朝、高丽之港口、码头劫掠……元朝、三韩之吏民,为防此寇而内迁,各国濒海群县,已荒无人烟。

如果对比一下日本“承久之乱”“观应之乱”等与倭寇在高丽等地活动次数的多寡,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平行关系。承久之乱两年后,1223年朝鲜遭遇到了第一次倭寇侵袭。1350–1352年观应之乱之时,倭寇在朝鲜的活动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因此,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非偶然,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太平记 -封面

《太平记》

政治动荡不安的同时,日本还频遭自然灾害。1222年夏天日本大旱,田亩干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歉收,这直接导致了次年的大饥荒。1224年夏天日本再次大旱,水稻减产。四月,赤班疮流行,冬季疫疠流行,逾年不止。1226年二月至六月日本全国疫疠继续流行,人多饿死。

1220年七月,镰仓大风,洪水肆虐。十二月,镰仓又遭大风,并有地震,民屋多有倒塌。1225年三月,京都遭遇大风,房屋多有倒塌。1226年五月、七月,京都再遭大风,房屋多有倒塌。八月,一场大台风袭击了肥前地区,沿海地区被洪水淹没,造成了大量的人口与牲畜死亡。八月、九月为日本台风的多发季节,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期。这次大台风和洪水灾害无疑严重摧残了即将成熟的水稻,导致了1227年春季的普遍饥荒。同期,1225–1227年倭寇在朝鲜半岛活动猖獗。1229–1231年,日本又遭遇了一连串的自然灾害。1229年对马岛遭遇台风袭击,多所房屋被摧毁。是年夏季,日本全境大旱。1230年日本灾害更加严重。先是遭遇强烈台风袭击,后因久旱无雨,致使水稻枯死。随后饥荒到来,导致饿殍遍野,同时瘟疫伴随而来。据闻,这次饥荒和瘟疫导致日本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为了生存,一些日本人前往朝鲜半岛进行抢掠食物和钱财。之前的倭寇多是来自对马岛和松浦等地的盗匪,而这次的倭寇则多是依附于地方大族的下属和附从。

旱灾、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饥荒与倭寇侵袭同时发生,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不容否认。

为什么元代的历史记录那么少_元代历史那么少_元代 历史

日本灾异志

小鹿岛果编《日本灾异志》

该市气候属于温和型大陆气候,降雨量小,四季分明,气温相对温和,7月平均最高气温27.4℃,平均最低气温14.4℃,1月平均最高气温1.7℃,平均最低气温-4.8℃。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幸亏气温随后不仅回暖,而且也让酒园度过了漫长、高温的夏季,更让人欣慰的是这样的气候条件一直持续到收获前,足以令众多酒农感到欣慰。

clip_image002

图1 公元1–2000年间日本气温变化图

clip_image004

图2 公元1–2000年日本气温变化图

clip_image006

图3 两千年来的日本屋久岛气温变化图

clip_image008

图4 中国东部1000-2000年间冬半年气温变化图

从上图3可以看到,日本屋久岛等地区在1220年左右温度有一个小高峰,随后温度开始骤降。到14世纪中期的时候温度达到了最低点,一直到15世纪前期温度才开始有所回升,但仍低于1220年左右的最高温度。与此同时,14世纪中期的中国也发生了气候变冷现象。气候变冷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使得食物变得匮乏,导致普遍的饥荒。大饥荒的出现,引发了元朝农民起义,导致元、明王朝的更替。而在岛国日本,大饥荒不但引发了内乱,还迫使岛民出外掠夺更多的粮食。面对饥荒,日本沿海居民便开始转而掠夺其近邻,与之最近的朝鲜半岛首当其冲,一衣带水的中国沿海也随之遭殃。

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春分,雨水增多,由此得名“白露”,气温回升,露水有森森寒意,各地气温下降很快,此时气候开始寒冷,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b地最冷月的气温在00c以上,且雨热不同期,所以属于地中海气候,而此时为南半球的夏季,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是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The Troubled Empire -封面

Timothy Brook, 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在崔南善的《朝鲜常识》中记载着,七夕是原来中国的习俗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韩国:韩国重祭祀讲究饮食: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第二年的春天,东汉大军班师回朝为什么元代的历史记录那么少,留下耿恭率数百人驻守金蒲城,这座镇守这着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重地,同时,另一名东汉将领,关宠镇守柳中城与金蒲城互为犄角互助之势,防备匈奴侵犯西域北道。

从中国形势来看,洪武初期刚刚立国不久,局势并不稳定,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依然不断侵扰边境,被朱元璋打败的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亡命海上,给沿海局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方国珍、张士诚相继诛服。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经过长期的战乱,沿海的防御设施多遭到破坏,海防力量薄弱,因此这就给倭寇的侵掠造成了可乘之机。

元征高丽图

元征高丽图

元朝全图

元朝全图

有学者认为倭寇在中国沿海的活动还与朝鲜半岛的局势紧密相关。例如,郑樑生等人就认为1392年朝鲜李氏王朝建立之后,在充实军备的同时,继承了高丽时期的外交折冲方式,对倭寇实行怀柔政策,从而逐渐消除了在朝鲜半岛的倭寇。一部分的倭寇一改过去的寇掠行为,转而为官、从商等,但另外一部分的倭寇仍操掠夺旧业,转而将其目标投向中国沿海地区,从而造成了中国倭寇活动的猖獗。但是,从明朝中国沿海倭寇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表 1 1392–1411年倭寇侵掠朝鲜半岛、中国次数统计表

年份

朝鲜

中国

年份

朝鲜

中国

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公式计算可得知,1392–1411年倭寇侵掠朝鲜半岛次数与侵犯中国沿海次数的相关值约为-0.129,1392–1401年间的更低,只有-0.018,这就意味着二者之间有着极低的负相关性。虽然单纯倭寇活动次数的多少并不能精确反应倭患的严重程度,但是也能大致看出其活动趋势。所以,在缺乏相关史料依据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谨慎地将发生在中国的倭寇活动与朝鲜的倭寇活动联系在一起。

明代倭寇史料 -封面

郑樑生编《明代倭寇史料》

但到了明朝,由于日本国内战乱不断,部分战败武士与浪人逃离本土,亡命海上,为了生存,中国大陆变成为他们的骚扰的对象,倭寇对浙江、福建沿海烧杀抢掠。136、明朝时期,日本海盗商人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勾结明朝土豪奸商,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给中国沿海造成极大的祸害.这些强盗被叫做“倭寇”.明朝大将戚继光组织军队,给倭寇以痛击.1565年,戚继光联合俞大猷,把横行百余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灭.。风机盘管工作原理和定义 2011-09-02 10:51 风机盘管又称中央空调的末端设备,它主要由电机和冷疑管及接水盘构成. 风机盘管又称中央空调的末端设备,它主要由电机和冷疑管及接水盘构成. 电机的作用:将风从进水口吹到冷疑管.风再从出水口出来就是冷风了. 冷疑管的作用:将中央空调主机上面的冷水在里面流通. 接水盘的作用:接从冷疑管旁边蒸发出来的水份,再经排水管流走. 由可引入流动介质的排管和翅片组成网片,再让风机强制气流通过,达到升温或降温目的一种设备。

朝鲜半岛和中国虚弱的沿海防御力量是倭寇盛行的一大诱因。13世纪初期蒙古帝国的不断征伐高丽,大敌压境下的高丽只能集中力量应对来自北部蒙古的威胁,自然无法全力加强南部海防力量以应对倭寇的侵掠。14世纪七八十年代,高丽内乱不断,国内积贫积弱,边将又玩忽职守,导致沿海防御力量失衡。明洪武初期,局势不稳,一方面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依然不断侵扰边境,另一方面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亡命海上。经过长期战乱,海防设施多被破坏,沿海防御力量不足。倭寇来犯之时不能有效防御,这无疑使得倭寇活动越来越猖獗。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像_结果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像

13世纪末,两次日本东征之后,元朝政府对日本来华商人已多有防范。倭寇在中国的燔焫侵掠活动,始于至大二年的庆元倭变。之后,浙江、福建等沿海之地屡有倭患发生,而以浙江最为频繁。至迟在1330年代,倭寇活动已逐渐扩展到中国北方的山东、辽东等沿海地区。元代倭寇多由日本来华商人转化而来,也有专门从事杀人越货勾当的日本海盗。倭寇不但掠夺财物,杀人放火,而且还常掳掠中国民众,胁迫其为向导,奴役其操舟驾船。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沿海也出现了一些主动“潜通岛夷”的“奸盗”之民。尽管这些潜通倭寇的中国人可能并不太多,但也足以反映倭寇问题的复杂性。

倭患的发生是多方面综合因素促成的结果,我们应从多角度来分析考察其成因。以往学者探讨倭患原因时,多从中、日和朝鲜半岛的政治形势、海洋政策等角度思考,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气候与环境因素。笔者认为,日本频繁出现的干旱、台风、瘟疫、洪水等自然灾害是导致日本国内出现动荡局势的重要诱因,而气候变冷则导致日本粮食减产,引发饥荒,进而导致倭寇流向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四处掠夺。如果说自然灾害、动荡的政局等是深层因素,那么庆元等地官吏的贪污腐败和勒索无度则是部分倭寇事件的直接导火线。对比嘉靖大倭患,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元代开放海外贸易的状态下,倭寇问题依然存在。换言之,在特定历史时期,倭患与海禁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关联。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_结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亚洲,七大洲最大的洲,传统上也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而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的是东亚,东亚有五国,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这是按照现代来分的,实际上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里,东亚只有三国,中国、朝鲜、日本。从明代开始,书院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古朝鲜的书院最为典型。大界江一览无余,佳木斯市紧邻俄罗斯,中俄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不用出国就可以领略到异国风情,佳木斯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中国经俄罗斯阿穆尔海可以沟通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以及东北亚,根据中俄协议,中国可以经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港出港,经日本鞑靼海峡今日日本展开江海联运,蒙古、中国、俄罗斯公用此航道,形成东北亚、东南亚连通的大舞台。

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 2页;田中健夫:《倭寇——海上历史》,杨翰球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8–30页;郑樑生:《明代倭寇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兼言倭寇史料》,《中日关系史研究论集(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页。

有关倭寇研究的综述性文章,可参考郑樑生:《明代倭寇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兼言倭寇史料》,第171–215页;吴大昕:《明嘉靖倭寇研究的回顾》,《明代研究通讯》,1999年第2期,第91–106页;沈登苗:《明代倭寇兼及澳门史研究中文论著索引》,《澳门研究》,2005年第30期,第208–229页;徐泓:《郑樑生对嘉靖大倭寇研究的贡献》,《二十世纪中国的明史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第217–230页。有关元代倭寇研究的专文主要有:王颋:《倭寇攻掠》,《圣王肇业——韩日中交涉史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241–259页;高荣盛:《元代“倭寇”论》,《元史浅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47–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