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年01期论文摘要(5)

2019-05-24 14:1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万楚益建议,过年开销需要量力而行,在过年之前就应该列好购物清单,避免在春节期间冲动消费。孩子们身体迅速发育,性生理也逐步成熟,但心理上则处于“断乳期”,孩子们的心态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敏感和不稳定,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孩子,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了一场巨变,从孩子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创办有《新乡医学院学报》、《眼科新进展》、《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等5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其中《眼科新进展》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通过网上调查来获得人们的意愿和想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纸质调查问卷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与传统纸质调查相比,网络调查成本低,样本丰富,回收简单,数据易于分析处理,企业在研究可行性报告和出台相关政策时,一般都会先行调查,在决策,正如请人填写纸质调查问卷会付给被调查人一定佣金一样,企业进行网络调查也会付给样本一定佣金,很多著名的网络调查公司应运而生。人际智能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效能动机”是人内心想通过与环境互动,进而控制自己的环境,以发展能力的一种需求及冲动。

[42]肖玉琴,赵辉,文凤,路浩,刘英斌,杨波.认知行为团体矫正对未成年犯暴力风险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01):201-205.

摘要:目的:探究认知行为团体矫正对未成年暴力犯暴力风险水平的影响。方法:在某未成年监狱中随机选取中高风险的未成年暴力犯50名,其中24人进入矫正组,26人作为对照组。对矫正组进行认知行为团体矫正(每周1次,共10次),对照组处于日常服刑状态。在矫正前后对两组施测青少年暴力风险量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和冷漠无情特质量表。结果:在青少年暴力风险量表总分上,测量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对照组在矫正前后测的差异不显著,而矫正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得分。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上,测量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对照组在矫正前后测差异不显著,而矫正组在矫正后的分值显著大于矫正前。在ICU得分上,测量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认知行为团体矫正能够显著降低未成年暴力犯的暴力风险水平,提升共情能力。

徐汇区总工会的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分别在市中小企业人才交流中心、区教育系统、城开集团、量健生物科技公司、虹梅社区总工会五家单位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通过门诊式接待、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职工提供心理干预援助服务,同时开展心理讲座、心理俱乐部等团体辅导。曾接受中德心理医院资深心理咨询师的督导,主要擅长团体游戏、团体辅导以及个体心理咨询。1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介绍并讲解关于慢性肾炎的有关知识及病变发展过程,让患者心中清楚自己所处的环 境和状态,知晓该病症的可愈性.2心理干预:介绍知识同时,应拿出亲切,鼓励,支持的态度感染患者,并针对个别严重患者,以消除心理压力,解开疑虑为目的 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加强其治疗的信心.3行为干预: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即帮助患者进行音乐放松,适当体育锻炼等方法消除抑郁焦虑心理。

一项纳入了602名mdd患者的3期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使用度洛西汀作为活性对照,沃替西汀组患者在数字符号替换测试(dsst)中的表现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且这一认知改善效应独立于抗抑郁药而存在。平均存活天数,疏风解毒大剂量组是13天,疏风解毒中小剂量组是100%,这说明该药可明显降低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平均存活天数,且作用优于对照药达菲,且这一结果与未治疗的病毒对照组的10天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c 组和d 组:在内毒素致伤后1 h 时血清tnf-α 水平也显著增高,明显高于a 组 p <0.01 ,但与b 组相比,用异丙酚干预后的血清tnf-α 水平明显降低 p <0.05 。

[44]李科生,念靖晴,李琦,杨超,邓巍.“互联网+”心理平台:大数据时代心理健康循证实践的新途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01):210-214+205.

摘要:心理健康循证实践在临床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心理卫生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研究从“互联网+”角度,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来建构新型循证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本文提出新型心理健康循证实践应该是建立在“互联网+”心理平台之上,实现当事人、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信息共享,真正在最佳研究证据与专业技能条件下,结合当事人个人偏好做到最佳治疗。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互联网+”循证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具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