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读书法 钱穆 陶继新:用阅读积蓄生命能量
借助于线上app和线下回收箱,通过环保理念宣传、垃圾分类指导和积分回馈体系,降低垃圾分类回收门槛,引导和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定点投放,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有效解决垃圾围城和资源浪费问题。社会这本丰厚的无字书,充盈着鲜活的语言,可组织学生搜集新婚佳节的对联、搜集民间俗语俚语、搜集民间传说等,但是,社会语言比较芜杂,往往美丑不分、泥沙俱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学会选择。接着,我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年迈的奶奶、有病的阿姨、受伤的乘客……”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并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不但需要优质的语言,也需要高尚的人格。而真正的好书,之所以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正是真善美的精神魅力。比如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冉·阿让坚忍不拔的毅力、真诚善良的品质等荡涤着我们的心灵,照亮着我们的生命。教师长期徜徉在好书的海洋里,人格会不断升华,心灵会不断净化。而教师境界的高下,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记者:真正的幸福,更多体现在心灵的愉悦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上。教师如何通过阅读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搭建殿堂,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
陶继新: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阅读就要升华到审美的境界。开始阅读的时候,有的教师也许会说工作太忙,无暇读书;或者认为阅读古代经典太难,没有兴趣。可是,当决不放弃地阅读相当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习惯,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继续走过一段较长的阅读之路后,便再也难以割舍。这些年来,我就有这种感受。每天将近一个小时的经典诵读,让我在天天聆听着智者的教诲时,有了一种其乐无穷的感觉;而每天两个多小时的阅读或视听世界文学名著等,常常让我忘记日月之运行,时光之流逝,有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妙不可言的快感。于是,我体会到了孔子之言的奥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专家说,这里的“知”,主要是从求知方面来说的,“好”则有道德的意义,而“乐”则有了审美的意义。
有了审美的况味,阅读就会乐此不疲。当天天徜徉于阅读天地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就会别具风采。因为通过阅读的滋养,能够渐渐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拥有超越常人的思想与智慧。备起课来,也会更加轻松自如。越是如此,就越有时间读书。如此良性循环,其“备课”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备课,所有的阅读都成了其备课的有力支持。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此幸福的“备课”,收获的不只是学生的喜爱拥戴、教学的轻松高效,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愉悦的心境与幸福的生命。
记者:有人说您是“传统文化的布道者”,您自己也说过,“经典相伴,幸福一生”,读经典与人生幸福有什么直接关联?
陶继新:有人说我是“传统文化的布道者”,这是对我的鼓励。我确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且在与经典为伴中,享受到了人生的幸福。
经典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读之愈多,悟之愈深。比如人们在面对成败、顺逆、得失的时候,往往会有情绪的变化。当持续不断地诵读经典之后,就会拥有一种宠辱不惊的胸怀。它会让你感到,大自然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骤雨,这就是其本然的样态。天天风和日丽,或者天天暴风骤雨,绝非大自然的本来面目。人生亦然,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有顺境,也会有逆境;有得,也会有失。成败、顺逆、得失,同样构成了人生的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在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不会得意忘形;遭遇挫折的时候,也不会垂头丧气。
我对孔子仰慕之至,真的如颜渊所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的很多话语,都成了我的生命铭记,并指引着我不断前行。比如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目前,快速成名成家者并不鲜见,可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经得起时光冲洗,大浪淘沙。当流星划过,泯然而逝后,其名何在?其人何在?所以,还是牢牢记住孔子的教导,为生命积淀能量。有的人在银行里储蓄存款,我一直在储蓄文化,我想通过文化升值来实现自己生命的裂变。有了文化的积淀,再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会变得相对轻松。
高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