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长征的小故事 红色故事促贵阳发展研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文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写好党的故事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贵阳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留下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今在绿潮涌动的青山绿水间,正在打响脱贫攻坚战役,继承传播革命精神和及时记载这段历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推动力。我们讲好党史故事的同时,应记载好正发生在贵山富水间的巨变。革命战争时期,进步的文化人就曾经“以笔为刀枪”,在贵阳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当前我们更应该吸取历史和现实中的丰富营养,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红色文化是中华文明和时代内涵的重要载体
文化和历史相伴而生、同源同流,是民族心声的体现,也是时代脉搏的反映。“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是对红军长征史形象生动的诠释和总结,它不仅是党和红军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文化苦旅,更是党领导下成功的群众性创作实践活动。
红色文化本身也具有精神特质,文化与精神是一对相互辉映的思想符号。中共中央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大会上概括其主要内涵: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长征的军事文化、战争艺术和人文记录是一场具有重大励志精神的文化苦旅。党和红军用热血和生命绘制了战争史上无数生动的画卷,红军利用国民党军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扬红军运动战的优长,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之间,顺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企图,特别是四渡赤水之战等世界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可谓战争史上的光辉典范,留下了可圈可点、可歌可叹的红色文化内涵。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诗词更是激励鼓舞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一代代共产党人,他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诗句高度概括了在贵州凶险战争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更是成为让人们锲而不舍、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励志名言。
红军长征也是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群众性文化创作实践活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和思想传播作用。红军在贵阳通过创作歌谣、标语和戏剧、出版报刊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踊跃参加红军及时补充了可贵的有生力量。在贵阳还设了《新华日报》分销处,通过党领导下的各种宣传动员,长征成为了一次军地党群鱼水情、爱国力量齐汇聚、民族精神广传播的群众性实践活动,红色文化也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先进文明。
二、党的故事写作是贯彻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在贵阳只要一提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往事,年过古稀的老人们都会接过话题,很自然地用他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一桩桩生动难忘的真实故事。
1935年春,一些富户家里传出“共匪进村进寨后,先抢吃的穿的,然后把人畜杀光”。人们对这些传言半信半疑,有的人家先把好东西藏起来,还拉上耕牛猪羊进山躲避。所以红军每到一处,首先展开宣传工作,书写标语,或在村寨显要位置演讲,还根据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编写布依山歌和花灯戏等广为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的宗旨。1935年4月3日,红五军团主力长征至修文县格都堡、长田和大木寨一带宿营。有关于长征的小故事红军住下来后就在群众中大张旗鼓地展开政治宣传,说明红军的任务要北上抗日,红军的宗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解放。红军宣传队在大木寨书写了“取消一切高利贷”“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标语,其中书写在村民李忠良家住房墙壁上的一幅“红军是干人的军队!红锋宣”的标语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至今还清晰醒目。红军在花溪区高坡苗族乡高坡小学(忠烈宫内)教室东墙壁上写的“大哥当白军,虱子爬满身;二哥学木匠,住在吊楼上;三哥学裁缝,穿得烂冬冬。荷花出水有高低,你看世人齐不齐?!”写在高坡场坝上的有“红军不为别一件,只为打富来济贫!”等等,落款均为红勇(一)。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标语已成为贵阳最宝贵的革命文物,也是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材料。
年纪轻轻就挨了不少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