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五帝本纪 黄帝 30 拖着蛇尾的女神们:嫦娥=常娥=常羲=常仪=尚(2)

2018-02-23 09: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1964年3月,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关发掘一汉墓,其中一块汉画像石上刻画的就是嫦娥奔月。画面左上方刻一月轮,内有蟾蜍,其右刻一女子为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有双爪,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画中散布九颗星宿,空间饰以云气。南阳汉画像石除了嫦娥奔月以外,还有很多刻有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这些图像与文献中的记录结合起来,可以说就是“嫦娥”一词的图解。

五帝本纪读后感1000字_五帝本纪 黄帝_史记五帝本纪人物关系

为什么“恒娥”会变为“嫦娥”?传统的解释是,汉文帝名叫刘恒,为避帝名而改名。恒有常义,故以常娥代恒娥。《汉书·地理志》注引张晏曰:“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然考诸古籍,常山名字,汉代之前已有,避讳说无足凭信。司马迁的《史记》中,常山和恒山交互使用,并无避讳迹象。

郭沫若曾把甲骨文中的“义京”与月神“常羲”联系起来,说:“义京由音而言则当即常羲(古义、羲、仪均读我音,同在歌部;京、常同在阳部)”(《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郭沫若似乎并不同意常娥因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恒为常的说法,认为两者是音近的关系。京、常同在阳部是否音近呢?王力《同源字典》并不把京(kyang)、常(zjiang)算作同源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恒娥”变为“常娥”当另有原因。

“常”字应作何解?笔者认为,按“常”应释“神”,此字亦用作北岳恒山的别称。汉代有常山郡,即以北岳恒山得名。五帝本纪 黄帝献帝初平二年七月(191),赵云(字子龙)受常山郡人民推举,率领常山郡义从吏兵归附公孙瓒,后改投刘备。《三国演义》有赞赵云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成为一杆枪杀得曹兵个个愁的盖世英雄。今天的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与古恒山地域不同。秦始皇攻占赵国后,设恒山郡,治所在东垣县(今石家庄市东)。汉高祖三年(前204)置恒山郡,管辖着现在石家庄一带的25座城池,是这一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传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避讳“恒”字,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文帝刘恒登基为公元前180年,换言之,恒山郡改为常山郡,是公元前180年;实际上早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已立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孙子兵法·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孙武(前545-前470),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此时已经有“常山之蛇”的说法,如果没有常山,何来“常山之蛇”?

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据《尚书·尭典》记载:舜帝北巡时,曾遥祭北岳;后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明太祖封北岳为王、为帝、为神,可见历史地位之高。所以常山即神山;嫦娥之“常”字也可作如是观。

然欲使其说成立,仍需进一步举证。

尽管“嫦娥”避讳说流行很广,但汉代以前就有称“尚仪”的,比如《吕氏春秋·勿躬》:“尚仪作占月。”毕沅云:“尚仪即常仪。”《吕氏春秋·审分览》“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高诱注:“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诗·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个“常”一般解作“长”(首长),实际上并不准确。俞樾《群经平议》:“常当作尚。”

上古音中,“常”、“尚”、“上”3字音同。而“上”在甲骨文中指“天”:

囗囗卜,争,囗上帝降囗(武丁时)

囗上囗受我又(武丁时)

贞,上子不我其受又(武丁时)

囗囗囗,出,囗上帝囗囗兄(祖庚祖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