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挑战外观击败所有首领 奇葩兵器集锦(上)(4)

2018-02-11 13: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到了演变图中最右边,这两杆戟估计现在很多人都认得,这就是所谓的月牙戟。右数第二只有单边一个月牙的叫青龙戟,最右边有两个对称月牙的就是鼎鼎大名方天戟。这里Fish得给诸位补一课:月牙戟是通俗叫法,这种带弯刃的戟其实都源自更早的十字戟。后者的起源很简单:早在西周时期,某天某个中国大兵突发奇想:双联戈是把两个戈头绑在一个方向上,那我把两个戈头对称绑在一起,是否更厉害些呢?再加上一个矛头,你看像不像一个十字?这可比日本战国武士用的十字枪早了不知道多少年去了。不过那时十字戟威力不如多戈戟,到春秋时期就很快被淘汰了。等到出现了月牙,大幅增高了杀伤力的十字戟才改头换面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发明十字戟的这位老兄是人才,而想到把戟上的戈换成月牙形刀刃的那位简直就是天才了(希望他不是死于自己的发明之手)。戟上出现月牙的具体时间已经很难考证,官方说法是宋代:《水浒》插图里的戟清一色全部带着月牙弯刃。但是不用看历史剧我们都知道吕布使的兵器就是方天画戟,人家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武将。难道戟这东西奇葩到会玩时间穿越么?下面Fish将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这个谜。三国时期使用长戟最出名的战将当属吕布。而且异口同声都说他用的是新潮兵器方天画戟。恨不得在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外还得加一句戟中方天。不过Fish在这里恐怕要给各位泼点凉水了。《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打得吕将军倒拖画戟败下阵去。我们由此可以明白两点:这杆戟是长兵器,否则不用拖着走;这种戟的名字是叫画戟没错,不过它很可能并不是一杆带月牙弯刃的方天戟。

Fish的大胆推论是建筑在《三国演义》中两个疑点之上的。首先是吕布与貂蝉在凤仪亭私会被董卓撞个正着。董卓大怒,操起吕布放在一边的长戟去追杀吕布。董卓身材肥胖,又穿着朝服,眼看追不上,就使劲把戟朝吕布投掷过去……这时吕布的反应很有趣,他听到脑后风声后居然用手格挡,把戟打落地面。董卓虽然胖到跑不动,却很有臂力,这一投的力量自然不小。如果画戟上带着月牙刃,吕布用手去挡很容易被划伤。作为一名有实战经验的名将,吕布当时的动作应该是闪身躲避,而不是抬手去挡。而且以当时的情况,吕布如果捡起地上的画戟反过去刺董卓,搞不好可以和美女貂蝉提前结婚。战斗力比董卓强的吕布主动逃跑说明连环计尚未成功,他对董卓这个干爹老板还是有点畏惧心理的。我得出的推论有二:一种可能是董卓投掷的根本不是吕布画戟,而是随手抄起的任何一件家伙,而吕布对董卓很了解,猜到那是什么(官帽?简笏?朝靴?),才敢用手去格挡。另一种情况是,吕布在逃跑之前已经看见董卓骂骂咧咧地抄起了自己的画戟,他听到脑后风声时完全清楚飞过来的是什么。凭着对自己兵器的多年了解,他才敢伸手去格挡— 因为他知道画戟上没有月牙刃之类能割伤手的部分。

汉晋南北朝时期,长戟逐渐失去了骑兵主力兵器的地位。但是原来作为步兵武器的短戟却在三国时期迎来了它们的辉煌顶点。《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位为戟而生,因戟而死的名将典韦。他的官不大,只不过是个领军校尉。但是他身份特殊:是曹操的卫队长。典韦是使双戟徒步作战的(另一个使双戟的三国名将是东吴的太史慈。)。《三国志·魏志·典韦传》写到:“帐下壮士有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在曹操伐吕布的濮阳之战中,典韦手持一双铁戟(应该是卜字戟)击退四将,高超的戟术不在吕布之下。有趣的是典韦还会使用一种特殊的戟类投掷兵器— 手戟(不是手机)。还是在濮阳之战中,曹操和他的卫队被吕布的人马围困在一片小树林里。当时西面战情告急,卫队长典韦前去抵挡。吕布军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完全无视,把双戟往地上一插,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到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心里畏惧,根本没有数便说:“贼军来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手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飞戟(不是飞机!)刺人坠马,立杀十数人”。战了多时后吕布军被迫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时分,曹操才乘机脱身。上面晒两张描写这个片段的小人书插图。要注意的是画中的手戟是带月牙刃的青龙戟式样,实际上东汉手戟已有出土实物— 它是一种卜字戟,而且拥有戟头比手柄稍长的特殊外形。我认为这种戟后来很可能演变成了飞叉(对称的外形更利于飞行稳定性)。北宋抗金名将宗泽手下的偏将张纯就善于投掷飞叉,因此被尊为飞叉的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