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转载]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4)

2018-01-25 13:1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在学习评价上,教师往往采用“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方法。所谓规定动作是指教师设计出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的“基础等级任务”,这些任务多数承载着“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目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所谓“自选动作”,一是指列出“菜单”供学生选择的学习任务,二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评价办法,如: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学习态度?评价与他人的合作?对全班同学在学习资源上、观点上有何贡献?这些都由学生自己设计标准、寻找办法、提供证明,并向全体相关者陈述汇报。学生可选择的对象越丰富,越能调动其兴趣,发挥其潜能;学生参与决策的程度越深,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就越深入,对学习质量标准的理解就越清晰。

3.专题教学实施过程:从高效传递到高质量建构

在教学实施中,传统语文教学更为关注知识传递的效率,专题教学则更为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这一价值取向的转变,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其意义在于,促使课堂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重视预设转向重视生成。正如于漪提出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活动,施教之功就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iv]。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同质化的问题。从重视效率到重视质量的转变,其意义在于,促使课堂由重视外显目标的达成转向重视内隐的思维发展,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中学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

在专题教学中,学生研讨的问题往往不是教师提出的,而是来自师生互动的过程。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因为“对话”是思想的“平行交流”,是对世界“发表意见”、是实现“自由”的实践[v]。相对于预设的、静止的、居高临下的学习要求,专题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动态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作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被质疑与修正、甚至被颠覆与否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学生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因素之外,也来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以及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从一定程度上讲,专题教学所研讨问题的形成与确定,以及随之而来的探究过程本身,比最后得出的确定性结论更为重要。正是这种不断生成、确定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善于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凝炼问题,最终确定一个值得研讨又能够研究的问题。也正是这一过程,使专题教学所呈现的课堂形态从预设走向了生成,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僵化走向了鲜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阅读经典作品时的信息输入,经历了质疑、设问、分析、论证、判断、评价等思维过程,更经历了撰写文章时“手笔相应”“辞能达意”的训练,实现了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可否这样理解,高质量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高质量的育人过程,这是专题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三、期待与追寻: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成效与展望

在回应和破解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有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育人成效,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成功实现提供了路径与可能。

一年级课外书读书笔记_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_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1.问题研究:助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2.读写共生:促进语文学习成果的形成

专题教学不仅是阅读教学,也就是说,不仅引导学生读书、读文章,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大多数专题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都体现出这种读写一体化的理念与特点。因为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情动”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见识形成的过程。“情”“思”“识”恰是学生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内因。以前老师教学生写作文,往往更关注结构、技巧和方法,似乎学生掌握了这些工具性的知识,就自然而然能够写出好文章。实际情况是,当学生没有真情实感,缺少思考感悟和真知灼见,则无论掌握多少技巧和方法,都难以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充其量只能搜肠刮肚敷衍出一篇中规中矩、枯燥乏味的考场作文。可以说,“情”“思”“识”这些关键内因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的磨练,正如杜甫所谓“文章憎命达”;另一方面就来自读书或课堂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唤醒将原有认知、体验、冲突与文本进行“链接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使之能对文本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