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  一六四八年莫斯科起义  1648年沙皇(3)

2018-01-10 04: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北方战争

1700—1721年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同瑞典进行的战争。彼得一世掌政后,一方面准备与土耳其作战,同时又与波兰、丹麦、萨克森等国结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以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1701年彼得一世亲率俄军攻打瑞典纳尔瓦(HapBa)要塞,被击败。瑞军深入俄国腹地。萨克森、丹麦相继退出战争。彼得一世在国内加紧进行以军事改革为主的各项改革,以增强实力。1709年6月27日俄军在波兰军队配合下在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战役中打败瑞军,丹麦等国也重新投入战争,战局变得有利于俄军。1720年俄军在瑞典登陆,强迫瑞典于1721年签订《尼什塔德和约》,结束了北方战争。根据和约,俄国兼并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大部分土地,从而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一跃而成为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争霸世界的基础。

彼得一世改革

沙皇彼得一世(Пётр Ⅰ,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1672—1725)为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彼得一世亲政后,决心通过改革来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从1695年起,进行了军事、行政、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①军事改革。1695年开始创建海军。1698年解散射击军,把原来的射击军和新制团队改编成正规军。1699年取消雇佣制和贵族军队,开始实行征兵制,扩大了兵源。从1701年起开办炮兵、航海、军事工程、军医等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贵族军官。1716年颁布《彼得一世军事条例》,1721年颁布海军章程,为军队的正规化、统一化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军队的统一指挥,1718年中央设立了陆军院和海军院。彼得一世大力发展军火工业,不断改善军队的武器和装备。到1725年,俄国不仅有一支二十万人的陆军,而且还有庞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大大增加了俄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②行政改革。1699年彼得指定八个亲信组成办公厅,代行领主杜马的职权。1711年彼得下令建立枢密院,代替领主杜马,亲自任命九个枢密官全面管理国家经济、军事、行政、司法等各项事务,同时设立监察官。

1712年在枢密院下设负责各项事务的院(1718年有九个院,1720年增至十二个院。)取代过去职能含混的八十多个衙门。1722年设立总捡察官。同年颁布《官秩表》,(又译《官职等级表》等)把文武官员分成十四级,无论何人都从最低级开始,而且升迁只按才华和功绩,根本不考虑出身门第。这项措施有利于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和加强军队战斗力。彼得在改革中央机构的同时,还进行了两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1708年把全国划为八个省(后增至十一个),每省设直接对沙皇负责的总督一人,总揽军事、政治、警察的全权。1719年在保留省的同时把全国划分为五十个州,总督仅保留军权、其余事宜均由州长掌管,州长直接同枢密院联系。这是第一次在俄国建立比较统一的地方行政机构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市政方面,1699年颁布市政管理法,成立莫斯科市政院。1720年各城市建市政院,1721年颁布的《市政章程》规定:城市商业界享有自治权、自定捐税权和建立同业公会权。提高了工商业者的政治、经济地位。③宗教改革。1701年设立寺院政厅,同年把教会大部分财产和收入收归国有,命令每个教会人员都学会一门手艺,以自食其力。1721年取消大主教,设立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局长由沙皇从世俗官吏中任命。

神职人员应同世俗官吏一样效忠和无条件服从沙皇。从此,在俄国结束了教会与世俗政权分庭抗礼的局面,巩固了沙皇专制。④经济改革。彼得一世在这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发展工农业生产、巩固农奴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发展生产,彼得一世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推广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等措施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发放低息贷款、把国家创办的手工工场以优惠条件转给私人经营、鼓励外国人来俄国设厂,允许场主购买整村农奴作劳动力,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输出、限制输入、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来扶植和保护俄国的制造业发展。为巩固农奴制,彼得一世于1714年制定“一子继承法”,并宣布军功领地和世袭领地一样都是占有者的私有财产。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718年改按户征税为按人口征税,同时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和徭役。⑤文化教育改革。1699年停止使用创始纪年法,改用儒略历。从1701年起兴办算术、造船、矿业、工程技术、医护、航海、炮兵、外交等专科学校、强迫贵族子弟入学。1703年在莫斯科首次出版不定期的《新闻报》。为便于学习俄语,1708年下令用简单易读的普通字体来代替教会的古斯拉夫字体。1714年建立俄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