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宋金 [转载]文武兼济刘应节(曾任戚继光上司的潍坊人)(2)

2018-01-09 22: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刘应节与长城

明朝的北部边疆当时受着蒙古各部的侵扰。蒙古骑兵时常入关,向北京城外侵袭,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县等地抢夺财物,骚扰百姓,直接威胁着北京城的安全。所以,当时这一段的长城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蓟辽总督刘应节便在修筑长城上下过很大的工夫。长城修筑史上,永远刻下了刘应节的名字。直到今天,山海关长城上仍陈列着刘应节的戎装全身塑像和生平简介,供游人瞻仰。

明朝长城边塞在军事上分为九个镇辖区,蓟镇区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灰岭口,全长1200多里,这段长城便是刘应节与戚继光等人指挥设计和修建的。这段长城具有高宽厚的特点,并且在重要地段修筑仔墙、敌楼,烽火台密集,多种形状,多种用途,集全国长城之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应节支持下,戚继光在长城上骑墙创建了空心敌台。从隆庆三年(1569年)夏天开始动工,到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在蓟州、昌平一带逶迤二千多里的长城线上,共建成威武雄壮的空心敌台一千三百三十七座。为此,刘应节曾专门上疏指出,空心敌台有十大优点,使防御力量大增。简言之,士兵见举烽火,立即登台应战,施放铳箭,使敌骑无法近台;即使万一敌人突墙而入,台中士卒仍可据台坚守待援,也可乘机邀击,牵制敌人,使敌不敢深入。对这一工程,刘应节看来也是颇为自得的。

明代,“炮”成为长城防务上重要的武器。今天秦皇岛地区的长城沿线上,质地不同、形态各异的古炮遗存,数不胜数。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陈列于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内,世上罕见的由顽石制成的“石炮”。宋金这种在长城防务中作用甚大的“奇门兵器”,便是刘应节在保定巡抚任内,于隆庆初年创制的。这石炮又称为“长城石炮”,仅见于明代蓟镇长城的东部地区,是一种边塞独用的守城火器。其法是将石头凿孔,内入炸药,放在城墙下,用导火线连接,线的一头放在城墙垛口上,敌来则燃线引爆,杀伤敌人。后来戚继光又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创造出一种叫自犯钢轮火的爆炸装置。

刘应节与麓台书院

刘应节回到家乡后,并没有沉溺于自身仕途坎坷的境遇中不能自拔,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做了一件造福桑梓的大事,那就是创办“麓台书院”。麓台,位于浮烟山东麓,据说原是汉代宰相公孙弘之墓,经千百年演变形成一个宽阔台阜。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在此修身养性、读书论经,留下了不少遗址遗迹。刘应节幼时曾读书于麓台,归里后为了教育后人,他卖掉城里的房子,出资修建麓台书院,并亲任主讲,奖掖后进,十九年间培育英才无数。他的好友高桂(麓台村人)丁忧后未得补官,亦教授于麓台书院。

宋金 乐其_宋金_宋金时期

清乾隆初年,潍县韩梦周、昌乐阎循观等优秀青年学子先后到麓台攻读,此地形成著名的山左文化中心。以后来此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建成南屋10间,东屋三间,西屋两间,再加上附近佛道寺庙的空房,共计可容百余人,形成一处颇具规模的教育场所。清乾隆二十五年,韩梦周自来安县罢官回潍,又与阎循观、阎循中、阎学尹、刘以贵诸学者讲学麓台,更是吸引了不远数百里慕名而来的莱州、诸城、高密等地的听讲者。身居幽静处所,摒绝社会应酬,专心致志读书而一举成名的人才很多,如郭守训、刘鸿翱、陈官俊等皆一时俊彦,朝廷派出的学使以及山东学政时常来麓台视学选贤。刘应节创办的麓台书院及后继者的发扬光大之举,培养出无数的儒林名士,是潍县文风发祥地,对明清时期潍县文化的繁荣昌盛起了重要作用。清光绪三十一年后废书院设学堂,民国时期全部拆除。

刘应节不仅为官清正,善于作战,而且也富有文才。他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其中《蓟门奏议》八卷、《沿边军筹》九卷、《白川文集》二十四卷、《四镇三关志》十卷等颇有水平。

刘应节的先祖与后人

刘应节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与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有极大关系。他虽非出身世宦之家,但刘氏家族在当地也算得名门望族。考察刘应节的先祖与后人,对于深刻了解刘应节的品格与才能的养成以及他对家乡的影响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