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 [转载]文武兼济刘应节(曾任戚继光上司的潍坊人)
在潍坊市城区西南三十里的浮烟山下,有一个叫刘家庄子的村落。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子,明朝中期曾经出了一个声名煊赫的人物,他外官至督抚,内官至刑部尚书,与人们熟知的张居正、戚继光同朝为官,晚年更以回乡创办麓台书院而名闻遐迩,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一个文武兼备的名士。他就是刘应节。
在今天的潍坊,提起刘应节,鲜有人知。可翻开现存最早的潍县地方志书——明万历年《潍县志》,便会发现开篇序言的撰写者正是刘应节,作者落款是: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前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北海刘应节撰。从这一落款中不难看出刘应节当时显赫的地位。
刘应节的宦海生涯
刘应节(1517—1591),字子和,号白川,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乡试第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刘应节的崭露头角,正因为一次特殊的使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统领大军南犯,直逼京城。大将仇鸾率军与俺答军混战,京城外战斗异常激烈,双方死伤惨重。嘉靖皇帝下诏,要求户部选一精干使者,到军中慰问。户部大小官员皆怕被选派,时任户部广东司主事的刘应节挺身而出。同僚都认为此次犒军必无生还,刘应节获准后也做了最坏打算,临行告诉亲友:“此去7天不回,请把老母和妻小送还家乡,并转告老母不要悲伤。”半夜,他披挂整齐,单骑护车出了京城。在阴森的旷野上,车马行走于乱尸之中。长时间的急行军,人马异常疲渴,找到的水井又有尸体,只好在小塘边用手捧水喝。后闻到一股腥味,才知喝下去的是血水。天明后,刘应节率军冲破包围,见到仇鸾,出色地完成了犒师任务。
刘应节过人的胆略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展露,他因此受到有司官员的关注,很快先后迁升为户部郎中、怀庆知府,后因政绩十分突出,而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升任山西井陉道兵备副使,兼辖京城咽喉重镇三关。三关属井陉道自此始,刘应节本人也自此与军事结缘,开始了他文人统兵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历程。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刘应节以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自此步入了高级官吏的行列。后又于隆庆年间任河南、顺天巡抚,均以果敢的举措和斐然的政声,赢得朝廷一片赞誉,并在短短几年内训练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精兵,在抗击鞑靼的战争中屡立奇功。宋金他因功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谭纶总督蓟州、辽东、保定军务,成为时任蓟州镇总兵的戚继光的上司,并有了长达五年的合作。
万历元年,刘应节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虽仍任总督,但官阶已升至正二品。万历二年(1574年),刘应节晋升南京工部尚书,后召为戎政尚书,又改任刑部尚书,成为当时张居正内阁的重要成员。但他与张居正的关系并不融洽,后来又得罪了万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冯保,被人以“与云南参政罗汝芳出郭谈禅”之名弹劾,遂上书求归,于万历四年(1576年)辞官回到家乡。万历十九年(1591年)去世时,万历皇帝遣使凭吊,赠太子少保。
刘应节与戚继光
嘉隆时期的明王朝,北方受着蒙古鞑靼诸部的威胁,如何加强北方的防御,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隆庆元年秋,戚继光从南方抗倭战场调任蓟镇总兵,兵部同时还调谭纶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共同负责防边。隆庆四年(1570年)秋,谭纶调任兵部左侍郎,原顺天巡抚刘应节继任总督。刘应节比戚继光大11岁,他同这位山东老乡是相互信任、感情融洽的。因二人同心协力,训军有方,屡挫来犯之敌,使俺答不敢轻易犯境。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归顺明朝,北部几十年的战乱得以平息。
有一件具体事例,可以说明二人合作之融洽。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鞑靼贵族朵颜部董狐狸率兵侵犯喜峰口,被戚继光击败;这年夏天,董狐狸又犯桃林口,战败被捉。戚继光为了感化他,将其放回。可董狐狸贼心不死,不久又纠集数万人马来犯,被戚继光设奇兵大败,董狐狸宗亲长秃被生擒,他只得率亲族300余人,跪在长城口求降,请求释放长秃,并表示永不再犯。戚继光感觉事关重大,便向总督刘应节请示,二人经计议达成共识:汉蒙民族,本是兄弟,只宜释仇,不可集隙,感化朵颜,乃为上计。遂接受董狐狸等投降,释放俘虏,允许像过去一样通贡。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二人的决定是英明的,此举感化之效极大,董狐狸部再也没来进犯。
中国食品生产赃乱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