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教有多少个教派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后篇巩固探究学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教皇”,其愿望应是传播基督教神学,故B项正确。答案B2.“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使不靠赎罪券,也有权获得罪咎与刑罚的总赦。”材料出自()A.《圣经》 B.《十日谈》C.《神曲》 D.《九十五条论纲》解析材料的观点是反对兜售赎罪券,主张“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解析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权力受制于宗教权力。马丁·路德主张“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这否定了宗教对世俗权力的控制,也就是否定了教皇的地位,故选D项。答案D4.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信仰即可得救”,不用通过天主教会这一中间环节,这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答案B5.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作辩护。故D项正确。答案D6.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反对教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说明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D项正确。答案D7.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A.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D.促进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播解析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被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故B项正确。答案B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既然被上帝拣选的人既有信仰,又要善功,这说明上帝选民与弃民也是有标准、有条件的。特别是善功,根据加尔文的观点,并不一定必须表现为远离尘世的苦修苦行的出世主义态度,也不必非要表现为履行各种形式化的赎罪方式,而更多的是应体现于最平凡的世俗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也就是说是体现在各人在自己事业中的行为。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加尔文的预定论,就感到他把世俗性的活动打上了神圣的烙印,或者说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的、个人的行为和活动,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材料二加尔文的让上帝直接呈现于世俗生活、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这个观念为新兴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施展才干、奋发有为提供了神学依据,因而加尔文教成为最受资产阶级欢迎的教派。——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并指出成为上帝“选民”的基本途径。(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对“信仰”与“善功”关系的不同认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教成为最受资产阶级欢迎的教派”的原因。
你傻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