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宋金 金代泰和通宝折二考(彭涛)(3)

2017-12-29 20: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折十、(直径45mm左右,2015年美国拍卖,赵权之先生旧藏)。

也就是说,旧谱中的大名誉品,真书“泰和通宝”折十,直径在42mm左右的那一版其实是折五,直径在45mmm左右那一版才是此次试验新增的折十。

这套试验性的真书“泰和通宝”,留存至今的实物,不仅有样钱,也有少量流通型子钱,以折二、折三型为主,说明当时有小规模的试验性量产。其中折二相对多一点,这与同时期的南宋,主要在生产折二铜钱有一定关联,目的是减少生产成本。

折二真书“泰和通宝”,母钱级试样,有一种“宝”字“贝”部左撇,有铸造形成的损伤断笔;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母钱级试样此处已加工修整,使得宝足变短;最后小规模量产的子钱,面文全是短足宝。所以这枚宝足有铸伤的母钱级试样钱,保留了折二型“泰和通宝”上一级(祖模)的状态,很有研究价值。

铸造足值足重的铜钱,所费成本高于币值,因此这次试验并没有推广,官方随后调整为生产“泰和重宝”纂书折十大钱,其直径45mm左右,重20克左右(大概合小平铜钱5文的重量),靠重量取赢5文去补贴铸造成本。

此后,金代的铜钱,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货币制度为钞、钱、银三者并行,以铜钱为纪值单位、以交钞为主要流通手段、以白银为大额交易的补充(不限使用形式)。

泰和中,蒙古铁木真崛起,对金国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泰和八年(1208年),金章宗暴亡,卫绍王继位,改元大安。大安二年(1210年),金与蒙古溃河之战,赏军之费竟然为八十四车的“交钞”,由此可见“交钞”的发行量已经失控。崇庆二年(1213年),卫绍王改元至宁,随后被弑杀,金人拥立金宣宗继位,改元贞佑。

这段时期的货币,从留存的钱币实物分析,卫绍王时有铸造“崇庆通宝”真书小平、折二铜钱;“崇庆元宝”折三纂书铜钱;“至宁元宝”折三真书铜钱;金宣宗时有铸造“贞佑元宝”小平铜钱;“贞佑通宝”小平、折二、折三铜钱。但是这些铜钱都是象征性的试铸,无法挽救金代货币制度的崩溃。“交钞”滥发,贬值严重,流通停滞,每贯仅值一个小平铜钱,“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使得民间窖藏铜钱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禁用现钱,废除铜钱的法定货币地位,同时改“交钞”名为“贞佑宝券”(“交钞”贬值为千分之一)。金代货币制度变为钞银并行,白银迅速占据民间交易的主要地位,而铜钱则开始流入南宋,纸币仍然受到民间排斥,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宋金_宋金战争惨烈_南宋灭金侮辱金国皇族

兴定元年(1217年),印造“贞佑通宝”,1比1000与“贞佑宝券”并行,4贯为白银1两,“贞佑宝券”贬值至二千分之一。

兴定五年(1221年),印造“兴定宝泉”,1比400与“贞佑通宝”并行,2贯值白银1两,“贞佑通宝”贬值至二百分之一;

元光二年(1223年),印造“元光重宝”,与“贞佑通宝”并行;又以绫印造“元光珍货”,与现银通行;

天兴二年(1233年),印造“天兴宝会”,1钱至4钱四等,同现银流通;

次年金亡。

回到之前的问题,自蒙古灭金战争始,至1259年忽必烈“收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前,大约四五十年的时间里,华北和中原地区的货币情况如何?

由于战争的破坏,这一地区的人口和生产受到影响,战争平复后,实物经济成分占比大于货币经济成分,货币主要以白银、生丝、绢帛为主;此外受到金国原有货币制度的影响,蒙古汗国和军阀都有印造纸币投入流通。其中,蒙古汗国印造以白银重量为单位的“银钞”;地方军阀印造的纸币,有以白银重量为单位,有以绢的尺度为单位,还有以生丝为重量单位的“丝钞”。

大量的铜钱,因为战乱窖藏而退出流通领域,使得铜钱在流通货币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并且虚拟化、抽象化。这一时期的地方军阀,也铸造了一些铜钱,以补充市面流通零用,主要为以下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