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春秋时期还有哪些霸主_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_从赵氏孤儿到赵国(4)

2017-01-26 03: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衍生出来的上述种种让我真切的看懂了四个字:文治武功。

“文治武功”,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个词,实则是两层意思:“文治”和“武功”,究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它们的排列顺序,一前一后恰到好处的告诉我们这二者间的主次分别。

以往我们只是看到并且一味的认为武力是对敌人最致命的打击;也唯有武力才是对被征服者最有效的统治方式。其实不然,我们忽略了排在“武功”前面那个“文治”的内在份量和对历史发展轨迹的影响。

始皇帝以他骁勇善战和纪律严明的军队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同样出于对武力的崇尚和对帝国最高权力的迷恋,他令当时技艺卓越的工匠以那些曾经与自己一起四方征战、出生入死的将士的原貌作为模板,塑造出了同样一支气势恢宏的地下军队,并永远的守护在他身边以备随时调遣来实现他对自己并不熟悉的另一个世界的统治意愿。

这种意愿表面上来自于始皇帝的尚武精神,但其背后隐藏的却是他对世界认识的一元论概念:今生和来世统一于一体并存在于今生和来世,也即现世的王权和荣耀同样能够以另一种存在的方式在他身后的未知世界里继续得到彰显。

我想,正是这种思维认识方式铸造了秦兵马俑的辉煌。但是,令始皇帝始料未及的是他所设计和编织的秦一世、秦二世、秦三世直至秦万世的伟大梦想没有来得及跨过二世即戛然而止,始皇帝的“武功”并没用护佑他以及他的继承者永享万世尊贵。

既然“武功”不足以威慑久远,那么相对于文弱的“文治”是否也同样的不堪一击呢?

秦嬴政初定天下,为统一思想、稳定人心,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采取了一种被后世诟病千年的政策:焚书坑儒。烧掉了春秋战国期间除了农业、医药和占卜以外的几乎所有书籍,以为这样就可以泯灭民众的思想和对于他的所作所为的独立思考,一厢情愿的以求江山社稷于万年永固。

但始皇帝没有想到“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也没想到的是楚霸王项羽又以一把超越自己的大火不仅葬送了极尽奢华、自己生前未及入住的阿房宫,同时也埋葬了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短暂王朝;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坐享他的江山近四百年的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竟然是当年那个位于他的帝国权力结构最底层,游离于权力末梢的依附者——泗水亭长刘邦。

这是对始皇帝何等的嘲弄和意味深长!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宿命和轮回!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被后世历代君王不止一次的重复演绎,但他们比事情的始肇者要聪明得多,他们的“文治”不像始皇帝那样试图裸的消灭所有思想,而是先树立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流思想意识,之后再消除者的异端思想或是奴役一些中间派系的非主流思想使其驯服于自己的意识形态。

这种思想系统建立之后,表面上是百家争鸣,实则是主仆关系。

这种政策虽然不同于始皇帝的“治文”和“抑文”的主体倾向,但却是在此基因改良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载体变异:“文治”,也即思想控制或是愚民政策。它的威力和渗透能力远远强过百倍于冷兵器时代的任何一个强权统治者麾下的金戈铁马和雄狮百万。

正可谓武诛身;文诛心。

“文治”长于“武功”,自汉武帝推出“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集团的意识纲领亘古绵延,虽然也经历过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那段动荡岁月的冲击,但其主流思想经过岁月的洗礼愈发显得历久弥新、生机勃勃。

一种主流思想控制着封建社会的历史走向,一路走来且行且远、且行且稳,直到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清王朝为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同时也终结了作为封建君王“文治”所依托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但“文治”实体并没有销毁。民国肇始,共和初创,“三义”——、民权、民生随即以新的“文治”形态伴随着旗一同飘扬在民国的天空之中,依然生气焕发、神采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