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实例.docx 8页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实例一、指导观念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他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李白及其诗作的特征。通过多样方式的朗读,体会诗作的感情,感受诗词的平仄美,意境美,情感美。对于古诗文的课堂,最有效的方式是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我将此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定为诵读,在指导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背诵全文。此诗相对于以前学过的一些古文而言,生字较多,篇幅较长。学生或许有懈怠情绪,只要找到有效的方式,同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教学实录及解说1)导入师:你们学过李白的什么文学?将其中的句子背下来。生1:《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2:《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生3:《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蜀道难教案范文,疑是银河落九天。生4:《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师:那么李白的诗歌有哪些特质呢?生1:运用排比、夸张的通感手法。生2:还有瑰丽神奇的想像。生3:善于表达对梦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热情欢快。师:同学们说得很高,这些就是李白诗论浪漫主义风格的特征。你们想知道我国历史上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怎样评价李白的吗?他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又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新俊逸”也是对李白诗风的概括。(评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唱戏前的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我的导入虽简单,但联系了已有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记忆,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即将学过的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出李白诗作的特征跟风格。)2)形式多样的朗读第一遍:听读,听录音,校正字音句读错误。第二遍:跟读,读完后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师:课文中那一句话出现的数量最多?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师:课文是从这些方面来突出蜀道难行的?生:三个方面——高、险、战祸之烈。(评价:前两遍诵读让学员整体认知课文,解决并疏通字词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我的板书是一条斜线,如同高耸入云的蜀道。线下端写着“蜀道难”,线上端板书“难于上青天”。)3)研读、评读、品读1、师:请一位同学有情感地朗读第一段,然后再请他看看为何这么诵读。之后其它朋友点评。生1:读第一段生1:诵读理由:开头“噫吁嚱”四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蚕丛及鱼凫”等四句写蜀道历史,要用舒缓的语气;“地崩山摧壮士死”应读快,读出气势,最后写青泥岭的坎坷盘旋和登山者的情态,应读得较慢,突出他们的无可奈何。
师:说得真好,在诵读时我们必须留意这些疑问呢?生:重音、感情、停顿、语调、节奏(语速)。师:请你们试着划停顿、标出重音。古诗文中的停顿一般来说是三言一顿、四言两顿、五言三顿、七言四顿。请同学们再次试着自由朗读一遍。2、师:哪些语句表现蜀道高的特征呢?说说运用了哪些艺术体现手法?生1:“蚕丛及鱼凫”四句写蜀道闭塞,暗含着高山险阻之意。生2:“西当太白有鸟道”用鸟道烘托山高,用五丁开山传说写成蜀道来之不易。生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运用“六龙回日” 的神话烘托山高,同时以水险衬托山高。生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了刻画手法,衬托山高。生5:“青泥何盘盘”四句,运用了夸张和独特的想像,写人在山顶摸到星星以及抚膺长叹的情态衬托山高。(评价:此环节让学生将内容的理解与中间讲过的李白诗作的作画风格自然而然地结合上去了。)3、看蜀道的截图(评价:此环节旨在借助图片欣赏,给予学生更直观的触觉体验,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飞自由的灵魂,给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对诗中的场景加以想象。想象太白鸟道、五丁开山、想象六龙回日、冲波逆折,想象黄鹤难飞、猿猱愁度,想象青泥曲折、行人情态。
(评价:诗歌的作文必须想象,朗读和理解文学相同离不开想象。雨果说:“想象是人类认知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很杰出的戏剧本领。”想象对于诗歌的理解跟记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4)研读第二段1、师:请一位同学有情感地朗读,并探讨你是怎样处理的。生1:读生1:此段开头“问君西游何时还”两句读出询问的关心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四句应以浑厚缓慢的声调读出悲凉之感。“连锋去天不盈尺”四句要快速激昂,读出气势,最后两句要读出感叹和反问的语调。师:哪些段落写出了蜀道之险?生2:“但见悲鸟号古木”四句。师:这四句选取了这些隐喻?为我们塑造了如何的氛围?生2:意象有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为我们渲染了空寂荒凉的氛围,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险、之难行。生3:“连峰去天不盈尺”四句也写了蜀道之险。师:这四句又选择了这些意象呢?生3: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砅崖转石。师:请同学们用影片镜头取景的视角对这一场景加以想象。首先是一个“连峰”的长镜头,然后是枯松的特写,接着“飞湍瀑流、砅崖转石”让场面动起来。整个场景形象声音俱全,有静有动,有声有色。5)研读第三段。师:此段需要怎样读?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范读。
生1:诵读。生1:“剑阁”句要读出“峥嵘而崔嵬”的气魄,中间四字句要快速读出险恶,结尾要“慢读”,读出感叹的语气。师:此段写战祸之烈,联系以前的时代背景,说说这样写的意图?生:从“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可知作者写此诗时也许在长安,写诗目的或许是悼念友人。写蜀道难行、蜀地战祸惨烈,劝友人别去蜀地。师:分析得很高,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政治局势的描写,从而表达对国事的担忧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动荡,后来出现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苦闷是有现实含义的。6)齐读课文,联系已学过的《大堰河蜀道难教案范文,我的保姆》中出现的反复语句,说说文中多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何作用?生1:“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反复发生起提出作用,可以产生一唱三叹、回还往复的作用。生2:感情一次比一次极力。咏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叹高,二叹险,三叹战祸之烈。生3:此句既是咏叹的主体,又是唯美的转折和叙事变化的标志。7)总结全文作者采用多种手法如神话传说、夸张衬托、借景抒情写出了蜀道的特点,蜀道确实难行啊,今天,我们的铁路除了穿越了巴蜀,而且天路通到了青藏高原。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最是“地灵人杰”!三、教学反思与教师共同诵读和研讨完《蜀道难》后,,我毫无心得。
我觉得现在课遵循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气氛轻松而热烈,学生无法在教学上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主要有下列几个特点:1)温故而知新,在课堂新课之前联系已有的知识。我在导入时,联系至学过的李白诗词,既是复习,又是启用新课,同时为下面探讨本课采用的戏剧技巧做了很好的伏笔。在理解反复发生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时,联系到学过的诗歌中的反复手法,让学员在学习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为现在的诗歌学习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2)教学于法,诵读为本。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诵才行。”可见诵读在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在诵读时应讲究形式多样。我采取了听读、跟读、个人读、齐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评读跟读后的想象,调动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增强了读书的效果。3)板书有纲举目张,画龙点睛。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又形象直观,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传统。这堂课整体上是顺利的,但还有一些不足和使我迷惑的地方。比如结尾处我在一个班教课时,没有将青藏铁路的通车提起来,在第二个班我加上了那么一个收尾,我的目的是想与“蜀道难”对比,让学生体验人类力量的伟大。这样的拓展是否是与课文联系密切的拓展,因为这次几乎每天英语课中都有一些拓展,似乎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整个课堂教学表现了校长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在教授的鼓励下学习,但教师自主学习探究体现得不够明显,很大程度上而是由老师牵着走,如何使学生最自觉地自我探讨,这只是我课后反思的困惑。
发廊妹等国家严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