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蜀道难》优秀教案
《蜀道难》优秀教案《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性,在抒写中感受蜀道的雄 奇壮美、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平仄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 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 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蕴、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受力,体会诗人表达的观念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1、竞赛背诵李白名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 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神仙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 白就被后世称誉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昂壮阔,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壮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 诵读中认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chn)岩飞湍(tun) 喧豗(hu) 砯(png)崖 峥嵘(zhngrng)崔嵬(cuwi) (shǔn)血咨嗟(zji) 2、指名朗读。
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句式、节奏是否精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学生范读。)要求学生非常注意读 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 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 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 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 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 (多么)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 (拟声词)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全诗是那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凉,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崎岖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文学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超过这一 目标,前提是需要把诗歌背出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 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 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好的曲子,把《蜀道难》给背出来。 (1)给学生2 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来时,请其他会背的同事接着背;当全体学 生都不会时,教师予以提示。 此游戏重复3-4 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将要把文学中的词义、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 了文学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激烈,大家迅速地在脑海中 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再次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 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既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跟隐喻这两个方面 来说说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技巧之奇,先来看第一节。
上节课我们讲了 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怎样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 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探讨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你们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 了什么样的技巧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 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你们补充。先看老师挑起来的第一 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哪个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 这一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技巧? 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解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 逾越之险峻。 师:说的太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技巧,说具体点就 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也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 的词语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取了神话,是六 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认为他补充得对吗?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
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开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 者运用这两个神话故事, 使得文学的意蕴也变得阔大雄奇。好,到此处,老师想问你们,神话故事 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什么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哪个手法?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文学内涵丰 富,意境也非常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 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哪些手法? 师:老师先帮你们分析一下,课下注解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植物,但是这儿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 援”,这是哪个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技巧。诗人没有直接 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最漫长,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 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哪个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太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爬来映衬人穿行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或者人行走之漫长,所以是侧面营造的手法。
我们接着 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听听课下注解, 上句中的“扪”是摸的含义,“历”是从后面穿过,“仰”是仰着头,“胁 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脖子,“坐长叹”,徒 有长长地感叹。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之后的情形,我们来看, “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 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起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起来,这句呢, 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技巧,这种手法大家或许不是很了解,我 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 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 师想问你们,诗人可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他们后面穿过。师:嗯,课下注解写得更明白,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 但此处他声称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哪个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独特的想象,以体现蜀道之高。好,到此处,我们将要 基本看完了 第一节。
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技巧。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更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 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再次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 了夸张、用典、侧面营造、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 书)的技巧。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了解第 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XX 你帮我们读一 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之后要注意思考这上面的艺术技巧。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同学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山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 觉?是不是感觉列了这些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什么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哪些用意呢?悲鸟、古 木、林等很多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帮你们介绍一下 吧。子规于春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种一个故事, 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
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 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他们既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 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今后在欣赏 诗歌的时侯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隐喻,就必须了解如何做了吧。好, 了解了子规,我们再重返刚刚大家找回来的景物,我们看到,鸟、木、月、 山这种语境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种修饰语有哪些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师:说的太对,诗人用子规这个隐喻,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 感色彩的景色构成了一幅冷风格画风。鸟的号叫,使山间显得非常安静,像 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构建出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同时也抒发了作者 对蜀道艰险的感叹。那这里用了哪些手法?大家看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感叹,所以是借 景抒情的技巧。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 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这些景物,大家先找 一下。好,有什么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差别,你们发 现了吗?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哪个手法啊?生:动静结合。
师:对蜀道难教案范文,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技巧,将触觉与视觉结合,从而构建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气氛。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 说绵延不断的山峦距天不足一尺,这是哪个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技巧。用了夸张的技巧来夸饰山峰之高,绝 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 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 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技巧。接着我们就开启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 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同学读的过程中,请你们思考这一节是如何来体现 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探讨一下。跟第一、 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或许相当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仔细听 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丘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 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 万夫趑(z)趄(j),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 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极其的地方,不是亲信能千万不能派他固守 此地!这句话是东汉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见,这两句话 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词语是哪个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 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比喻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反思一下。 生:我认为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身后正潜伏着动荡,心怀异志者可能恃 险作乱,作者这种写是应提醒他们留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 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年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终于从戏剧技巧上把这首诗鉴赏完 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技巧。从整首诗词 来看,李白的这些瑰丽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诸多戏剧技巧, 再加以奔放的温情,就构成了作家浪漫主义的色调特色。相信同学们从教授 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式吧,希望你们掌握这种方式,以 后在做题的之后才能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题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共几次提到?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及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 题前,我们先来说说这三次出现分别有哪些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 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反思一下,这里起到哪些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哪个意思 啊?看课下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更艰难。 师:那作者这里继续看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哪些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难,再次提出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太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 嗟”,在结尾提及,是哪个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表述,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写到,结尾处又看到,是哪个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重回最起初的问 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及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了解多次重复一句 话是哪个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些技巧有着什么样的功效呢? 生1:起提出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仍然,从第一次出现至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 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更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太对,现在我们来听听到底哪个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 某种含义,突出某些情感,特意重复使用这些语句、句子以及段落等。好, 从整首诗词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技巧,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因而诗歌 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既回环起伏。好,到此处我们品读了戏剧技巧之 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解里写到,这首诗是 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词人在长安时为追念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 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认为这首诗的感情是如何的?是不是十分落寞伤怀 生:不是。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唱的朗读音频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首诗读起来 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叹惋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么呢?大家可以先讨 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它送 别诗这样极尽送别之哀伤。 师:那你认为作家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哪个?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那里看起来的?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这么蜀道难教案范文,嗟尔远道之 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 的最后目的吗?我们了解,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天宝初 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你们结合我们今天讲的第 三节来探讨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一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后来的统治者,谨防军阀起兵,表现对时局的窘境。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显露他一 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儿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这些艺 术技巧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哪个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隐喻,表达了如何的感情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一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沉痛忧虑 和关切。 师:好,给你们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 词)。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 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营造、虚实结合、摹写神 情、动作、想象、拟人) 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诗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 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一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沉痛忧虑和关切。 [标签:乱码]
加工过程就算有虫卵也会烤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