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全国人对江苏的印象 《消失的村庄》经典影评集(5)

2018-02-14 05: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生动的外表下,蕴含着十分独特的意念表达。这一点主要是由老村长这个人物传达出来的,由于他思念儿子,希望和儿子一起商讨搬家的事情,于是就托人报信,说自己被偷鸡贼打死了,让两个长年在外打拼的儿子回来抬棺;后来,老村长又极力抗拒搬迁的政策,因为他对这个村庄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在叙事过程中,影片已经表达清楚了这一点,所以导演在结尾又安排了一个梦境式的变色段落,来凸显老村长对整个村庄的眷恋之情,反而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然而,无论怎样评判,这都是一部立意独特的农村影片,关注了当今社会城镇化进程中家庭亲情所面临的考验,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正在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具有形象记录当今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正在消失的,不仅仅是村庄,还有村庄生活所独有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淳朴而美好的感觉。

《消失的村庄》影评(六):《消失的村庄》:父与子,农村与城市,个人与体制

文:赵猪

在中国,甚至在东亚文化范畴之内,父与子从来都是最为重要的一对矛盾关系体。年轻的男人在青春期莽撞地挑战父权,希望借此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和无所畏惧,但是当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却总会在某一个时间点蓦然发现,自己突然之间理解了曾经敌对过的父亲。这与中国社会个人与体制的关系也有着极其相似的共通点。个人总是希望挑战体制的规则,以成就个人的辉煌,但是在打破一切自以为陈旧的体制之后,才发现体制的烙印早就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身上,打破的一切,还必须通过自己的手,重建起来,并最终让自己融入这个体制之内。

至于农村与城市,则是近百年以来,才逐渐形成的一对矛盾关系体。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曾经有过的田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却成为人心所向。农村的人盼着进程,小城市的人盼着走向大城市。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就在无限制的城市扩张膨胀过程中,成为一对凌驾于父子、个人与体制之上,更为迫切,更为强烈的矛盾对立关系。

所谓矛盾,客观存在,不可调和,但是作为人来说,却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尽管委曲求全,尽管卑躬屈膝,只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哪怕其实行走在矛盾极端的两面,总有中国人生存的空间。

林黎胜导演的最新作品《消失的村庄》想要表述的主题大概就是如此。老驴和吕山父子毫无来由,或者其实有具体事由,但是已经不重要的对立;吕山与吕国兄弟俩从个人和体制两个方向,漫无目的的对峙;以及即将消失的村庄,与集体搬迁的卫星城市的对立关系。充斥着整部电影。林导演并不奢望通过一部仅仅八十来分钟的电影,就彻底解决这么多复杂的命题,他只是想提醒观众,在盲目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请稍稍留心一下自己身边,已然逝去,不可能再追回的美好。比如与鹤同生共存的桃花源式的美好村庄。

很喜欢影片中淡淡的远景,星星点点白鹤飞舞在青山绿水之间,基本朴实或许也有那么一点小狡黠的农民,此刻早就忘记了你争我夺的那点生活资源,与鹤和谐共存于天地之间。这其实正是陶渊明笔下,令几千年世人向往的桃花源。可惜的是,最终因为体制的关系,因为城市的关系,个人、农村终究还是得要让位于全国一盘棋。尽管为的其实是那些根本从来未曾与鹤好好相处,只是想当然而做出决策的领导者们。

在影片最后,吕山终于蓦然发觉自己与父亲其实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曾经以为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早就在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以及共同的利益目标面前化为乌有。而自己一直追求着的个人无限自由,其实也不过就是父亲在体制内生活数十年,并逐渐游刃有余,知天命而不逾矩的规则。父子,体制与个人的矛盾迎刃而解。唯一无法再逆转的,只有农村与城市之间那巨大的鸿沟。

村庄已经消失了,城市仍在无限制地扩张着。不知道再过上几十年,当我们都已为人父母,甚至更年长一点之后,我们要如何向后辈子孙去解释,那已经不复存在的村庄和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