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全国人对江苏的印象 《消失的村庄》经典影评集(3)

2018-02-14 05: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在未观看之前,以为是一部以拆迁为主的片子,真实却是因为保护黑颈鹤的。黑颈鹤的故乡和人的故土交相辉映,最终人们选择了离开。而离开的过程异常艰辛,不断的动员不断地的劝说。而最关键的也是我最关注的却是乡村中那个道德法庭的消失。故乡的文化体系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道德法庭所代表的是文化的内核,其消失,人存在也毫无意义。当然,连同这一起消失的还有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青年人在村子中的感情纠葛等等,一并消失殆尽。在新的居所内远远不能回味这些故事。此刻,中国文化中安土重迁的因素再次卷土重来,让每一个人思考无限。

这样类似的影片,乡土题材的影片永远都是我喜欢的类型。因为其中浸淫着自身的情感,裹挟着很多故乡的因子。而这样的片子看多了,重温旧梦,回归故里。这样的情节便会出现。而值得思索的就是,那些被拆迁的人或者移民的人到底生活过得怎么样?在中国当今最大的移民当属于三峡移民,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变化。而一个悲催的现实就是曾经书写报告文学《大迁徙》的人竟然被跨省追捕乃至通缉,我们或者可以通过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来看看其中的变化。很多记忆连同建筑物的消失而消失,而更为重要的是记忆属于情感的部分,用这样的方式来埋葬一群人的情感显然是暴力手段才有的。而情感的消失最是难以补缺的,深情款款的纪念远远比不上旧时母亲熬出的粥香甜。

《人生》《老井》这样的经典之作的经典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而更感觉到这样的影片本身就有着故乡的影子在内,这才是观看电影的一个情感归属。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会看见很多都市题材或者穿越题材的片子,而尤其是古装片乃是自己最不喜欢的类型。当然,故乡不能决然将城市和乡村分野。至于本人,对于故乡故土的留恋乃是看电影的根本出发点,对于那些好莱坞史诗巨作的不屑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内心深处真实不喜欢这样的制作,对于商业可能是巨大的成功,对于个人却没有丝毫意义的进步。于是,当看见或者听见有的人在对于这样的影片手舞足蹈的时候,我真的开始沉默和无语,从民主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评价尤其是外人的评价将无关紧要,而无论认同与否,都应该秉持收听的姿势。

这样的片子裹挟着青春梦想,携带着很多乡土气息,《黄土地》《一个也不能少》可谓这样的典型之作。而电影史上,无论中外,似乎都对故乡产生浓厚的兴趣。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多雷曾经导演的回家三部曲《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贾樟柯导演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也是如此。同样,在作家的眼中,同样离不开故事,莫言曾在讲座中提到说,一旦打开故乡的闸门,思路和灵感便会喷涌而出,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此乃箴言也。

江苏和浙江哪个名气大_全国人对江苏的印象_为什么国家不重视江苏

但是,当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尤其当我们身处逆境,失魂落魄的时刻,蓦然回首,思想最多的,或者说最先想到的岂不就是那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曾经养育过你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里才是你最原始的地方,无论你已经到达何处,那里始终是你出发的地方,那是你灵魂深处软软的痛处。

《消失的村庄》影评(四):《消失的村庄》:商业和艺术之间的艰难取舍

文/公元1874

这部电影让我感到非常困惑的,是电影最后的镜头:王学圻饰演的村中长老,慢慢的前行在整座人去楼空的村庄里。他在每一个平时应该有人的地方叫着过去常说的话,表情一脸的落寞。

虽然我很清楚,导演想表达的意思,是通过这个镜头,描述出这座村庄不再之后,村中老人追忆昔日的一种手法。可是,这样的方式显得太生硬,太做作,反倒不如一个个描述鹤飞鹤走的镜头来得写意自然。

这也是《消失的村庄》最尴尬的地方:它想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有着自己的取舍,结果融合得相当不成功。

故事讲述了一个和鹤平和共处的村庄,因为要保护这些危殆的珍稀动物,政府在山下建立了新的楼房,让村里的人让出地方来给鹤栖息。另一条故事线,村中青壮男子都出门打工,留下的妇孺老人无力抗拒偷鸡贼,因此老村长召回了一群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回来保护村庄,设计抓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