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博士之日馆长 上博这三年 访履新千日的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4)

2018-02-05 14: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而他担忧的,是馆里弥漫的另外一种错觉:总觉得我们还是天下第一。

毫无疑问,上博是一座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博物馆,底蕴非常深厚,在整个中国博物馆界堪称引领,马承源馆长的地位非常高,“众多前人为我们创下了辉煌”。

然而比照新形势,“跨界”的杨志刚既是行家里手,又旁观者清。

到馆不久他为志愿者做过两次讲座,第一次讲座题目就叫“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很多事是身在山中,看不清山的全貌,从而带来局限。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跳到山外,回过头来看山,头脑可能会更加清醒一点。”

正因对情况很熟悉、够专业、看得清,杨志刚那年12月到上博,1月就在赴京出差的航班上,用简洁的八个字,概括了自己的办馆理念:“守正、开新、协同、引领”。正好不久媒体群访,有记者问起新馆长的新理念,从此广为人知。

但在馆内部,杨志刚上任之初心心念念在几个场合反复谈的,是结合“两学一做”落到实处,明确提出了“两转一超”。

——转意识、转观念、弯道超车。

——不仅对标国际,上博需要超车;即便对标国内,和几家同行比,今天的上博也需要超车了。

这些话,激荡一池春水。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博物馆行业也是。各逞英豪。大家都有招数,都在绞尽脑汁。”

在这种时势下,“上博如果静下来,很可怕”。

所以杨志刚当时分析上博缺的三个“新”,第一个就是新意识、新观念。

第二是新动能。当年马馆长那批人已陆续退出一线,新老交替,青黄不接。

第三是新体制机制。内部管理需要更多适应新环境、支撑新战略的创新和建树。

中国博物馆业,这些年飞速发展。

2002年一次全国性文博教育研讨会,还总结过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几多几少”,好似养老赋闲处。

这十来年,这种局面,彻底打破。

博物馆的展览也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简单摆出来、挂上去就行的事情了。

杨志刚初到上博,有人善意开玩笑说:“这下要比在学校省力了。”不少人的既有印象里,博物馆不就是摆摆文物、搞搞展览么。

杨志刚心底很清楚:仅仅策展这一件事,要把观众放在心里,里头就有大学问,很专业!

历史性的根本变化,还发生在博物馆的自身定位、发展动力上。

过去,主要是收藏、研究。今后,在继续抓好收藏、研究的基础上,还要突出为社会服务。

在杨志刚大力倡导的观念意识大转变中,上博教育部工作人员对一幕感触很深: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最气派的办公室,是教育部门。

从最早侧重于文物典藏,到后来侧重于学术研究,而今在国际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排序里,是社会教育排在第一。

从美国同行的例子看,博物馆对所在地文化认同的构建,也有重要作用。

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会发布一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杨志刚记得2010年在中国举办的那一届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把历年这些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梳理出来,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什么是现代博物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如何为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动力。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博士之日馆长是谁_神秘博士多娜_博士之日馆长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年来也“发展得真是快”。

老上博的员工回忆,1959年以后,上博在河南路时,来看的观众70%以上是外国人。到人民广场后,中国观众的比例明显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文创商品的消费更是以国人为主了。

所以在杨志刚看来,包括上博在内的中国博物馆,目前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优质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以往只是看个稀奇,来看一看就行了。现在人们开始更希望从展品背后学到更多知识。

而上博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机构,如何提供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产品,也是新的更高要求。

对标“国际一流”,今天的上博不但内部管理架构还有差距,藏品基础也还主要是中国范围。

而世界几大重要博物馆,都是全球性收藏,展出都面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