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石永明:新课改带来新变化
新课改带来新变化石永明简介:汉族,副教授,中共党员,现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197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半导体化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在大学任教期间,石永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圆满完成任务,获国家级科研一等奖,被破格荣升为副教授。1992年新课改教案模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选派到哈尔滨市道里区任副区长,主管科教文体卫生工作。1994年被调任为道里区委副书记。1997年任哈尔滨市市体委主任。1999年1月任哈尔滨市市教委主任。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将紧紧把握地方课程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跟社会取向的密切结合,在培育学生竞争意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充分重视对教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直面新课改的探讨与实践 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石永明面对新课改,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帮助大学实践操作层面的工作,我的感受是团队建设是立足点,课程研发是着力点,变革评价体系是关键点,全体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指向点跟落脚点。人永远是事业成败的根本。在新课改实践中 我们首先把团队建设成为根本问题来对待。
我们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升级观念。我们加强管理者、教研人员、校长、教师4支队伍思想的转变。通过学习课改理论,邀请学者讲座,组织专题探讨,学习纲要、解读课标,不断树立新课程观念。二是推动培训工作。我们着重抓校长跟学生辅导,不断提高人们的专业化水平。 在校长培训方面,我们除坚持常规的岗前培训、任职培训和提升培训外,还先后抽调182名骨干校长到广州、上海举行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高层次研修。培训中实行导师制、课题制,把理论培训和岗位实践有机结合,使培训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辅导方面,注重优化学生培训方式,形成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题主讲与合作座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个案剖析相结合,组织考核与个人总结相结合的辅导体系。教师授课的主要方法立足于校本,校本辅导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学生跟老师辅导中,我们有效运用现代信息络技术。如在哈尔滨教育信息站,设立了“学科主页”,并按照课改实验中发生的新难题,设立了“精品论坛”。在新课改实践中,络发挥了提升培训品质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第二,加强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研发建设,推动新课改不断发展。从2001年初开始,我们将课题开发建设列入重要议程。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已有个别中小学开发出了带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其他大学也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和研发建设有了确立的了解。如南岗区闽江小学的以“做一个健康的美国人”为主题,从环保教育入手,不断加强生态型、园林式学校文化建设,使每一个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知识跟能力不断增强。道里区经纬小学以“走进美的世界”为主题,引导师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看到美,感受美,体验美,不断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促进了观念品德的提升。道外区南马小学提出“让读书作为习惯”,动力区中山路小学提出“做现代国际人”等,都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作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充分展现出“开发课程资源,创办特色学院,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气质”的鲜明个性。第三,抓好评价改革,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新的课程制度规定新的评判体系与之相适应,我省、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在加强指导、调控改革大方向的基础上,给大学跟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跟表演,使它们善于实践,大胆创新。 在对学生的评判方面,我们以推动学生专业成长为要旨,为学生发展营造自由的空间。如逸夫小学的学生评价做到了“三个侧重”,即注重学生教育变革能力的评判,侧重教师课堂实践中专业技能利用能力的评判,侧重教师能否秉持以师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观、学生观的评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教学评价,我们强调好课的基本标准是学生喜欢、负担不重、教学目标达成。对于考试评价,我们在关注双基考查的同时,特别关注对学生素质的考查。我市组织力量推动考试内容的探究,坚持避免机械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加强了考查能力立意试题的创设,进行了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试题的命制;在考试方式跟机制改革上,为培养教师个性,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在个别高校进行了诸多水平的分层分卷考试、尝试开卷考试和允许一个学生多次考试,以最优成绩成为学业成绩的变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态势发展必须,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校在新课程校本辅导中,转变思想,变革方式,在增加培训品质跟实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构建…… 结合新课改进行校本辅导建设专业化的学生团队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长 桑雪琴 如何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态势发展必须,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校在新课程校本辅导中,转变思想,变革方式,在增加培训品质跟实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再次思考校本培训,着眼发展,树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辅导模式。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又是学生继续教育的教学,我们将授课活动与大学工作、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讨,在探究中提高,将授课成果转换为学生的课堂效益,不断提升学生推行素质教育的素养和专业水准,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不是知识的给与,而重在思维的激活、唤醒和解放。由于校本辅导内容贴近学生的工作实际,教师可以选取自己必须的内容,让教师置身于一种鲜活的、动态重构的课程文化之中,这才是培训的实质。校本培训注重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研发教师的学习活力跟研究潜能,实现教师资源的改进组合。 二是建立目标,确立内容,使校本辅导工作有序扎实地推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向学生强调“定师德目标,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情怀”,“定知识目标,务实教书育人的基础”,“定能力目标,牵引教师实施新课程动力”,“定行为目标,拉动教师技能腾飞”的准确目标。并且建立了校本辅导内容,以《新课程师资授课资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学科课程标准》等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5个能力:即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素养、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素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考中蜕变,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我们还要求各学习团队跟个人依据大学的培训目标及内容,制定出学习团队建设规划和个人学习计划,使校本辅导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方法扎扎实实地推进。
三是加强创新,在培训中不断拓展策略,变革培训体系。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以学校为研究中心,教室为研究室,学年组为研究组,按照“问题入手-学习理论-反思行为-互动研究-改进教学”的步骤实施培训。培训中以意识转变为主线,强调领导与教师参加互动,为学生提供示范、专题讲演、参与探讨、上论坛、研究性学习、现场教学观摩、头脑风暴、个案分析、精神快餐、信息发布跟教育沙龙等多种参与方式。 四是推动校本培训管理,健全体制,形成机制。我们建立一把手责任制;成立新课程校本辅导领导小组,由课堂教授、主任分管培训的详细工作;制定新课程校本辅导的评判奖励制度,对学习团队跟个人,分别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建立教师导向制度;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着力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时间跟物质条件。 五是巩固成果,不断探索,使校本培训持续健康发展。现在校本培训尚未为广大教师所接纳、认同,从根本上颠覆了学生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提升了学生的自身价值观,也颠覆着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推动了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使学校进入了变革发展的新轨道。走进新课程,不仅必须改变教师的课堂方法、学生的学习模式,而且需要尝试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机制促研究,以教研促课改,真正推动以校为本 以学生为本,以新课程目标为抓手,从而产生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最终促使师生和谐发展。 走进新课程 尝试新管理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校长 刘金枝 为了提升教研水平,我校尝试教研新举措,建立并实施了学科教学专业委员会制度。专业委员会有固定的研究时间,主要是解决学生平日教育教学中,尤其是课改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困惑,攻克具有共性的瓶颈,使本学年、本学科的课堂问题尽早得到缓解。同时大家可以运用课余时间一起交流教学信息,观摩优秀课例,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技巧,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难题等。如五年级上写作实验、四年级电子教案库、走进生活的语文日记、五步阅读教学法和古诗文教学法等,都是中高年语文、数学专业委员会研究的项目。其实你们在研究的同时,也一同分享了各自的课堂经验跟教研成果新课改教案模板,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了与教学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形成了教研合力。 为了转变以往的备课方式,我校还实践了“备课”、“教研”相结合的体制:一是规定全体学生塑造“备课是创造,教案是思路库”的观念,变原先的“集体说课”为“专题座谈交流”。“专题研讨交流”是指教师先建立主题,以课为例,围绕“专题”进行探讨研究。
“备”与“研”紧密结合,激活了教师的群体智慧,使你们在交流观摩中看到疑点,汲取亮点,把模式化的文本教案变为突出个性的点子库,从而设计出有自己优点的教案。所以,我们学生的教案突出了个人的反思和感受,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创造。二是改变备课管理体制。首先,实行教案首备负责制:承担备课内容的学生需要为全体老师提供备课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形成有价值的参考预案(电子教学设计要署名),期末要评选最佳教学设计奖。其次,实施“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制。全体学生在享受集体备课资源的同时,要对于自身实际、学生的实际,添加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使之作为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出有自己传统的课来,课后要做到及时反省与优化。最后,采取备课“双轨”制,即学校——教导处——年级组(学科组)——个人。不仅推动了学年组长、学科教研负责人共同负责备课的“双轨”负责制,还让备课层层负责并落到实处。除了增加学生教研水平,转变教师备课方式之外,我们还尝试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优质课认证”制度。认证得分为“研究课、优质课、创新课”3种,教师在一学期内可随时向大学提出申请,学校优质课认证小组听课后,按标准作出评估,无论能否被认证,教师还会受到有价值的反馈与改进。
这是一种对课不对人的评判方法,学校把经过认证的教学登记在案,并把相关教学设计或实况发布于上,供全体教师探究、借鉴、分享,根据学生认证课累积的人数与品质来评判学生课堂质量及教学水平。学校每学期都有40%教师的课得到不同级别的认证,这种做法虽然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一个良性竞争的系统,而且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热衷教学研究的热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一新的差异让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获得了研发校本课程的空间。因此,充分开掘校本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大学发展、师生一同成长的一个良好机遇。 开发传统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哈尔滨市雷锋小学校长 孟秀琴我校是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命名的学校,多年来坚持用雷锋精神治校育人,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雷锋高尚的品格,闪光的精神,是我们学生道德素养教育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学雷锋这条主线,确定了“让雷锋精神伴我成长”这一主题,充分开掘校本资源,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文本课程为了使学生最充分系统地知道、认识雷锋,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涵义实质,更好地向雷锋同志学习,学校在原有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发动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创单位,共同收集、整理和充实雷锋的事迹材料,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思维特征,编辑成低、中、高三种不同的文本教材。
低年段以走近雷锋、了解雷锋为主,教材从雷锋的童年到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一生经历,分不同章节演绎给学生,让学员初步知道、认识雷锋,并在心目中初步构建美好的形象。中年段以理解雷锋精神的涵义为主,通过学习雷锋故事、雷锋日记、伟人题词等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高年段以“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伴我同行”为主题,引导孩子们增加对雷锋精神的感受。三种不同内容的教材各有注重,形成系列。学校要求详细授课时间,并编入课表,实行常规课堂管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收到良好的效果。 物化课程走进雷锋小学,处处充满浓厚的学雷锋氛围,丰富的物化资源作为我校另一类别的校本课程,一楼“雷锋叔叔在我后面”青铜雕塑天天伴着全校学生;二楼师生学雷锋标兵光荣榜,各楼层悬挂的领袖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及雷锋日记摘抄;五楼的雷锋展室;各楼层小雷锋示范岗及各班的雷锋座席等,这些充满教育意义的校内学雷锋基地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作为我们开发的既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即物化课程。 我们认真探究制定物化课程的推行规划,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内容,如“雷锋塑像前的反思”主题班队会,组建学雷锋讲演团,各学雷锋示范岗的竞争上岗活动,各班雷锋座席及学习园地的评比和学雷锋标兵的推选表彰等。
新分配来校的学生,见习的第一课是探访雷锋展室,接受的第一份礼物是雷锋日记;新生第一课是在雷锋展室上。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推行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小结、有思考、有评判、有表彰,师生一同设计,共同参加,使这一课程充满活力,充分展现主体性。 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践课程,我校对校本实践课程精心组织,认真推行,并产生了常规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学校结合校本课程教学纲要,制定实践课课堂的计划。师生们深入军营和社会,开展磨练营活动、手拉手活动等;师生亲自到学农基地体验种地的艰辛,在野营拉练中培养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及耐挫折的心理品质。学校98个学雷锋小分队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参加公益劳动;校内高年级学生主动为低年级学生服务。楼内环廊读书天地、五栋竹林棋苑、各楼层生态角全部实施开放管理,上万册图书从未丢失过一本,多类棋子从未少过一颗;书磨破了,孩子们不声不响地把它贴好放在原处;生态角缺水了,同学们会主动去浇水。三个别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形成我校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研发始于学生,用于师生,益于师生。借助课改的系统,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由原先的薄弱学校发展为区教育平台先进高校。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我们的教育就是必须应承认教师的个体变化,正视这种差别,将差距成为起点和终点。新课程尤其注重从教师的某些变化出发,努力推动教师学习的个性化。师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就像深藏的宝藏一样,可以无限地开发下去…… 尊重带来 学校创新发展的活力 哈尔滨市尚志小学校长 王丽虹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几年来,我们大学仍然致力于《回归主体,实施“潜现”教育》的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一种“尊重”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潜能开发起来。 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当你步入绿意融融的校园,听到的是轻快的《校园晨曲》,处处可见的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敬重与温暖。我们在客厅放置了22个敞开式书架,有一万多册图书,学生们可以自由阅览。设置两年多来,上万册图书没有丢失,没有破损,休闲区内的玻璃桌面完好如初┉┉我们向孩子们捧出一份足金的认同,让人们在被珍视中学会自我尊重。在大学,学生可以帮任何一个校长写信,倾吐心声或是寻找帮助,校长们要仔细地回复每一封回信。涂鸦墙、梦幻天地、游乐园、自我服务区,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一步一景观,而学生们愉悦的身影跟快乐的足迹就充盈在这一个个角落里。
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教育就是必须应承认教师的个体变化,正视这种差别,将差距成为起点和终点。新课程尤其注重从教师的某些变化出发,努力推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在校本课程《音符伴我度过欢乐的童年》的开发推进过程中,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面向所有教师及父母领取调查问卷,为她们提供无法选择的系统。学校购置了电子琴、吉他、手风琴、古筝,把校本课程纵向编入课表。在普及的基础上,学生们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己偏爱的乐队,最终让所有教师至少通晓一门乐器。 尊重学生成长的意愿 学校强调“尊重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发展计划,根据不同情况,拟订不同的演进方向,再依照实际为教师创造条件实现目标,积极选拔学生回国深造或外出学习。正是在遵从思想的指导下,才创造了一支与时代相适应、与师生成长相适应的学生团队。
哪里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