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战长沙湖湘宁_湘潭湖湘林语一期图片_画风·湖湘卷(3)

2017-01-31 16: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华中艺专毕业后,陈白一因为没有关系和门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邵阳市中学美术教师。

陈白一自认为是有才艺的,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一个美术教师,决不会比别人差。但是,事与愿违,他的课一期比一期少。

到解放前夕,陈白一每周只有8节课。这些课还是华中艺专的同学让给他的。

陈白一每周只有8节课。当时,因为工作量与报酬挂钩,仿佛现在的所谓效益工资。他每周只有8节课,意味着他每个学期只有8担米,也就是说他每月只有一担多米。

这微薄的报酬,如何养家糊口呢?当时,他实在想不通。因为不是他不肯多上课,而是那些掌握实权的人不给他排课。

一天,陈白一终于茅塞顿开。因为他不会巴结逢迎,不会吹牛拍马,他教书4年,从来没有找过一次校长,他的课都给校长的亲友占去了。他看清了自己的处境,但他只能忍耐,没有任何怨言,也不愿那样做。

陈白一认为:自己是华中艺专毕业的高材生,学的是“纯艺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专业人才崇尚“艺术至上”,自命清高,这给他影响极大。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没有上课的机会,好像战士没有机会上战场冲锋陷阵。没有课上,他自寻快乐,自我解脱。于是,他寄情山水,逛名山古寺,钻深山老林,把感情寄托在书画上。他整天将自己关在小阁楼里,画“小桥流水”、“枯藤老树”,画“深山读易”、“高亭论古”……他任意涂抹,废纸三千,自己也不知画了些什么,画了干什么。

日子长了,陈白一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他心里非常苦闷,不知怎么办?

四、热情描绘新中国

1949年10月,陈白一正在苦闷、绝望之中,邵阳解放了。

陈白一正沉浸在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邵阳师范的军代表胡若愚突然来到他家,请他去上课。这是破天荒第一次,他受宠若惊。

更主要的是,陈白一通过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画人民、为人民画、画给人民看等,在他心里亮起了红灯。

有一次,陈白一去农村画人像。当时,他用明暗衬托的手法塑造人脸的立体感。然而,那些女孩子并不买账,都认为自己的脸被他画黑了、变脏了。

回到邵阳老家,陈白一把自己所画的山水画拿给叔伯兄弟们看。老家的这些叔伯兄弟都是务农的,他们也都把头扭到一边,表示不愿意看,还说他这几年专科白上了,指责他专业没有学好。

陈白一心想:老师们在课堂上所教的西方的画法,看来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如果自己画出来的东西,人民群众根本不喜欢,那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呢?于是,他决心改变画风,开始尝试用中国较古老的画种——工笔画来表现生活。

工笔画是按表现形式来命名的,而且是相对写意画而言的,前者是一种工整、精细的绘画,后者是一种粗犷、豪放的绘画。细究起来,工笔画之“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意。其一,工即工整。勾线一丝不苟,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澈入微,用极细腻的笔调描绘对象,画面效果精致耐看。其二,工即功夫。要求画家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如造型能力、绘画技巧、色彩修养等。还要求画家有驾驭画面全局的能力,舍此是无法画好工笔画的。其三,工即时间。要达到精细入微的画面效果,就必须从容不迫、精雕细刻,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是“三日一树”、“五日一石”,一幅工笔画比一幅写意画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并非能一蹴而就的。

想着想着,陈白一拿起画笔,投入生活。他热情地拿起手中的笔,用工笔画的形式,描绘火热的生活,满腔热情地为新中国作画。

1950年春,陈白一调任湖南省农业厅宣传组组长。

这位摆脱旧社会苦闷的青年画家,以自己敏锐的目光,立即背起背包,卷起裤脚,投身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成长。

陈白一为服务发展生产的中心工作,积极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爱国丰产运动中。3年农村蹲点,他参加了爱国丰产、互助合作、扩大植棉的宣传工作。他绘制各种农业政策、科学种田等宣传图片,张贴村寨,做到家喻户晓。他还亲自带图片、幻灯片,带领幻灯宣传队走村串户,白天办图片展览,晚上放映幻灯片,宣传生产,互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