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部编版册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附备课素材

2020-10-10 05:1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_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

简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短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可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主要含义。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观念感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_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观念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观念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短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情感地诵读、背诵古文。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可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主要含义。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场景等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唯美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感受田园生活增添的情调,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看到古诗词的美,培养教师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让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_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本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这些古诗,现在老师帮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朗诵给你们唱。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诗歌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非常喜爱乡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这些描写乡村四季的文学。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乡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在文中的含义是兴致;“杂兴”的含义是诸多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含义连出来说就是诗人看见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风景而形成了这些的感想。)

6.了解诗人。【出示课件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湖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河南扬州)人。南宋宰相、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明末“中兴四大诗人”。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_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

兴趣是最好的同学,激发师生的思维兴趣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使学习作为它们自身迫切的必须,是鼓励教师主动构建、自主学习的前提。

新课

教学

(28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训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师生习字,让学员互相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对古诗中短语的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_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式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总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晚上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任。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小孩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研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示课件6】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哪些内容?(农民劳动的忙碌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哪个?(白天和下午。)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场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任。你们尽管艰辛,但生活是幸福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慕和赞扬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