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数学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因此相关的教学应该予以重视)
数学是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因此应重视相关教学。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读一读《人民教育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相信对大家有帮助。
人民教育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一
教学内容:
例1、人民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对负数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 0 既不是正也不是负。
2. 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历史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而难:
负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对话
对话:同学们,刚才在课堂上大家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来,坐下。)今天的数学课将从这个话题开始。(板书:相反。)我们身边有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相反的情况,请看画面:(图为课文。)太阳东升西落每天西;人们在车站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里有买有卖;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输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闻
1. 表示相反意义上的量。
(1)介绍实例。
对话:如果你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对话”,你自然会进入数学领域。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中展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调出6人,本学期调出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2月份盈利1500元,3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相比,小明重2.5kg,小华轻1.8kg。
④ 水库水位夏季上升米,冬季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与特定的量结合起来,形成一组“意义相反的量”。(补充黑板书写:相反意义上的数量。)
(2)试试看。
这些相反的量如何在数学上表示?
让学生选择一个例子并尝试写一个表示。
...
(3)显示通讯。
...
2. 识别正数和负数。
(1)引入正数和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前面写了“+”表示要转6人,加“-”表示要转6人(黑板上:+6-6) ,这种表示方法在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简介:像“-6”这样的数字称为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字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做“减号”。“+”是一个正号。
就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前面加“+”,也可以省略(黑板:6)。其实我们过去知道的很多数字都是正数。
(2)试试看。
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其他含义相反的量组。
写完后,沟通检查。
3.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告诉我存折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教学示例2。)
(2)联系生活实际引用一组意义相反的量,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据学生在黑板上讲。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出来吗?(在黑板上写:……)
强调一下,这些我们过去熟悉的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前面加一个负号变成负整数、负小数和负分数。统称为负数。
4. 了解更多关于“0”的信息。
(1) 看看并阅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画面:这是去年12月某日某城市的气温(课件中显示)。
哈尔滨:-15℃~-3℃
北京:-5℃~5℃
深圳:12℃~23℃
温度有正数和负数之分,请看负数。
(2)看和说。
让我们看看当天首都北京的温度。“-5℃”读作:“负五度”或“负五度”,即负5度;5℃是什么意思?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两个温度的刻度吗?(课件显示的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为什么?
现在你能快速发现吗?(给出温度计上的刻度数,从前面开始。)
告诉我,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带示范课件:先找0°C,再找-5°C,再找5°C以上。)
你能快速找到 12°C、-3°C 吗?
(3) 提高认识。
让学生看温度计并谈谈他们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或者负数都表示温度低于零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正数都表示温度高于零。)
“0”是正数还是负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
如果过去我们知道的数字只分为正数和0,那么今天我们可以重新分类“数字”:
(完成黑板。)
5. 练习。
阅读,填写。(练习 1 问题 1。)
6. 展示主题。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设置一个主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选择黑板上写的题目:认识负数。
7. 负数的历史。
(1)简介。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由来已久,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术九章》就记载了正负数。魏朝数学家刘辉书中写道。在注释中,进一步总结了正负数的含义:“两种计算的得失是相反的,正负必须命名。” 古代用数数筹码来表示数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失相反的两种数字,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并规定用红色计数芯片表示正数,用黑色计数芯片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改变颜色不便,十三世纪时,数学家还创造了一个数字,在其上画一个斜线。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2)通讯。
当您简要了解负数的历史时,您有什么感受?
三、实践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仍然被广泛使用。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件一一呈现:
1. 表示高度。(“做就做”问题 2。)
通常我们规定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记为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约155米,应记录海拔高度_____________。
2. 指示温度。(练习 1 问题 2。)
月球表面白天平均温度在零以上126°C,记为_________°C,夜间平均温度为-150°C,记为_____________°C。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层。如果她想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你去储藏室拿东西怎么办?
4. 表示时间。(练习 1 问题 3。)
5.
“净含量:10±0.1kg”是什么意思?
四、摘要扩展
1.学生交流收益。
2. 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强调:关于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广泛;输入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相信以后同学们一定能学到。还有更多的收获。
人民教育版六年级数学教案Ⅱ
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情况认识规模;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找到第三个量。
2.运用尺度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度: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建上下文并引入新知识
晓晓一家买了新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显示平面图。
2. 看图,告诉我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 思考:1:100 的比例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行交流。
(3)报告。
结果: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1:100的意思是图中1厘米的线段代表实际的100厘米。
4. 测量平面图中晓晓卧室的长 ( ) cm 和宽 ( ) cm。晓晓卧室的实际长度为( )米,宽度为( )米,面积为( )平方米。直接问:“晓晓卧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1)学生四人一组工作。
(2)报告和交流。
重点: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宽,再计算实际面积。
5、微笑之家的总面积是多少?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修正。
6.父母卧室南墙中间有一个2米宽的窗户,从平面图出来。
(1)理解问题的意思。
(2)独立思考和交流方式,即先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在图中标出。
(3)计算。
7. 晓晓在书中画了她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来表示卧室的长度。
(1)图片上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的平面图比例是多少?
活动二、试试
1、小明的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去上海旅游。计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公里。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分享你的想法。
(3)计算。
活动三、实践
1. 完成第 32 页的问题 2。
(1)独立完成。
(2)报告和交流。
(3)问一个问题。
2. 在地图上,用 3 厘米来表示 600 米的实际距离。找出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全班汇报交流。
(3)告诉我你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 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下,然后算一算。
(1)北京到台北的实测距离为( ) cm,实际距离约为( ) km。
(2)乌鲁木齐到上海的距离是( ) cm,实际距离是( ) km。
2. 找一张中国地图,用▲显示你家乡的大概位置。
(1)地图上估计你的家乡到北京的距离约为( )厘米,实际距离约为( )公里。
(2)暑假期间,你计划从( )前往( ),两地的实际距离约为( )公里。
3. 测量卧室的长度和宽度以及一些家具,并以 1:100 的比例绘制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在家中完成。
课后总结:说说今天的收获和疑问。
【个人教育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1.个人教育版六年级第二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2.个人教育版六年级第二卷《比例的应用》数学教案
3.个人教育版六年级第二册教学设计《匆匆》
4.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税务问题》
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解法》
6.个人教育版六年级第二册《匆匆》中文教案
7.个人教育版第二卷期中试卷
8.个人教育版六年级汉语口语课
9.个人教育版六年级第2卷线统计图解课手稿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