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10篇】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10个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个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会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
题目:了解大米用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和第4页“做一个做”和练习一的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对单位“米”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实际长度1厘米和1米,理解为1米=100厘米。
(3) 学习用 1 米长度单位测量更长的物体。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探索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米的正确表示,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步速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度: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印象。
教学法:
教学方式:讨论示范。
学习方式:独立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评论介绍
(1) 问题:
① 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② 你哪个手指宽 1 厘米?
(2) 引入一个新类
让两名学生用厘米刻度测量黑板的长度,并谈谈他们的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通常使用“米”作为长物体或距离的单位。今天我们将学习“米”。
(黑板:知道大米的用量)
二、 探索新知识
(1) 认识“米”。
猜一米多长,用手做手势;显示米尺最初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长约 1 米。
(2) 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有多少1厘米
(3) 用大米
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
三、 积累应用,扩展扩展
(1) 判断(正确类型√错误类型×)
① 铅笔长 15 米。()
②书桌高70米。()
③ 一棵树高 16 厘米。()
(2) 完成练习一的 3-5 题。
四、 总结
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排版设计
了解大米用量
1 米 = 100 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2
题目:综合实践课我学了吗?(第 15 页)
学习目标(立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熟练识别并阅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点、半小时、刚过一小时、即将到来的四个时刻。真实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提供孝顺老人的道德教育。
个性化改装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熟练认识和阅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点、半小时、刚过一小时、即将到来的四个时刻。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
1课时
一、 依依依
老师; 孩子们,在最后一节课上想一想。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龄人。
二、创建情境并发现模式。
演示旗杆在四时刻的影子(用时钟在四时刻显示)小学数学表格式教案,(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测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中交流您的发现。从每组中选出代表,并在各组之间交换每组发现的模式。老师及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总结,及时分发收获园内的大苹果。
三、整合与拓展
1、 物理投影显示了教科书第 14 页的第 4 个问题。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空白,然后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教师要抓住机会为学生孝敬老人等进行德育教育。
2、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5页第6题,做完后改正答案。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3
一、设计说明
排列组合的方法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 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的兴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湖 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贯穿于活动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合作促进交流: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采用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交流,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活动激发思维: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我组织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性数学-数学认为。
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个性教育版)三年级卷112-114。
三、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组合数。
2、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象征意义。
3、结合具体情况,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在探索常规活动中获得成功经验,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序、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 教学过程:
(一), 揭示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黑板题目)
(二), 探索新知识
1、创造情境
小红衣橱里有五件衣服(展示图片)。她怎么能比得上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活动攻略: ①老师让学生在上课前拿出老师给你的衣服卡,自己穿上。
②引领讨论:这么多不同的穿着方式,怎能不省略或重复呢?
③教师根据课件演示介绍连接方法。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识。
湖 打破秘密。(课件展示课件代码门)
(1)学生用数字拉卡拉并写下结果。
(2)学生交流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显示密码)
(3)盛生互助。
2、早餐比赛。(情况图见课件)
(L) 老师提出要求:饮料和零食只能选择一种。你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
(2)学生独立练习,书内链接。
(3)学生汇报早餐比赛。
3、 路由选择。降幅显示景点地图)
(L) 教师带队观察:从儿童乐园到飞禽公园有几条路线?从百鸟园到猴山有几条线路?
(2) 独立思考后的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选择小程序的宿主。
老师提出一个要求:主持人让一个男同学配一个女同学。各组根据男女人数设计比赛,组长对活动进行记录。
(1)小组活动,教师参加小组活动
(2) 显示每组记录
(3)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四、:你从今天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珠算,及其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计算器上各功能键的作用,并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的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对话介绍(3分)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工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 独立学习(5分)
1、学生自学教材,第 23-24 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历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层代表一个数字,我们选择一个层作为单位(做个记号),从这个层向左数,即十、百、和千。数字,一万,这和整数的数字顺序完全一样。当算盘珠子全部靠近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字。数数时必须拨大梁. 下一颗珠代表1,一颗上珠代表5. 第十位,百,千,万,对着横梁拨珠,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十千,“0”用空格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跟同学聊一聊,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 学生自学课本第26页的示例1。
3、尝试训练:825-138=26×39=312÷8=
4、 学生自学课本第26页的示例2。
5、同学们汇报交流。
6、 老师强调总结。
三、 独立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让我们来进行自我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 团队报告。(抽签报告,可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老师强调总结。
四、课内测试(发试卷)
老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结果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然后我们会进行课堂测试,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准!
五、 评价总结(4分)
1、 老师当面批约3个人,然后在群里交换答案,自己批核,统计正确率;
2、团队报告完成状态。
3、老师总结错题类型,再次阐述。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了解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可以正确计算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探索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时,如果结果不是最简单的分数,则应将其减少。
教学难点:
分母不同的分数被分成同母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审核导入
计算 1/4+1/5 2/15+1/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那么,学生在加减分母不同的分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进一步讨论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试试吧
1.比较两种计算方式。晓晓的方法是求公倍数,最后求约,调皮的方法是求最小公倍数。经过比较发现,求最小公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计算准确率会更高。其次,将计算结果可以减少的offer划分为最简单的分数。
2. 算一算并与同行分享您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必须分开。
3. 森林医生。
先观察,告诉我这三个问题有什么问题?执行独立计算并纠正它们。
4. 应用问题。
阅读问题以查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5.求解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加数+加数=和,减数减=差这两个数量关系,求出题中X所代表的量,然后进行解方程的计算。
6.扩展问题,问题8。
重点交流学生的估算方法,然后进行计算和验证。
三、课堂总结
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知道埃及人是怎么表达分数的吗?你知道你自己读过吗?
四、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6
教学内容:分解素因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
2、掌握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学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评论
学生回答质数的概念并举例
二、介绍一个新的类
1、 教学实例2
将合数 10、24 和 63 以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10=2×524=2×2×2×363=3×3×7
(1)一个合数可以用几个素数相乘来表示
(2)一个合数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素数
(3) 以质数相乘的形式写合数称为分解质因数。
2、 不同的概念
(1)素数、因数、素数、分解素数
(2)分解质因数就是用质因数相乘来表示一个合数,
(3) 质因数要求因数本身必须是质数。
3、教学实例3
将 15、42、60 分解为质因数
(1)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什么是短除法
(3)练习
(4)注意: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除数必须是质数。看被除数能被哪个质数整除。用这个质数去除,直到商是质数。
三、巩固练习
1、恋一恋
四、 总结布置作业
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最重要的是:
1、 让学生理解短除法的含义。
2、分解素因数时,因数必须是素数。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7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了解线段之间的定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场景,学生可以体验到两点之间的最短线,可以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意义。
教学重点
对于线段大小的比较,线段的性质是关键点。
知识难点
线段上点、三分线、四分线的表示和应用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造情境
1、十字路口多媒体演示:为什么有些人过马路到对面,却不走人行横道?
2、讨论第 124 页的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到B有4条路,如果让你选择小学数学表格式教案,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测、做某事、谈论它。学生交流与比较的方法。
除了他们,我们能不能建一条从A到B的最短路?
团队沟通后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为A、B两点间的距离。
3、 这样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完整的团队合作)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8
设计说明:
学生对一年级第一卷中的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有了直观的认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看到物体和物体的脸。教科书以此为出发点,安排学生看图画图。从物体“分离面,学面形”,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外观。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认识平面图形。
5c都不卡